豫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说其排第一也不为过)

  豫剧是不是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的剧种?和其他地方戏曲相比,豫剧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

豫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豫剧历史

  豫剧是建国后的叫法,因为河南简称“豫”。最初在河南地区流行的剧种是河南梆子,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

豫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开封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相当于后来的戏院)等,勾栏瓦舍遍布全城,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人,当时开封演出过大型杂剧《目连救母》。明朝时期,有一些碑文记载,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的地方,但河南开封的杂剧或梆子没有明确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已经流行梆子戏。清朝人李绿园在乾隆四十二年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杞县志》都记载了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已盛行,并和罗戏、卷戏等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民国时期,河南梆子影响扩大,进入到各大城市演出,也出现了很多名角,如陈素真等、赵义庭等,内战时期,常香玉、崔兰田等人创办剧社,培养豫剧人才。

  解放后,河南梆子改叫豫剧,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河南豫剧院,河南各地也有多个豫剧团体,豫剧的发展进入新阶级。到文革时期,因为样板戏的流行,河南豫剧式微,有的豫剧团被撤销或合并,豫剧演员或是转行或是转唱样板戏,一些豫剧的传统服装、资料、道具损毁也比较严重。

豫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1949年后,国民党撤到了台湾,也创办了豫剧团体,以慰士兵乡情,大约到1980年代前后,这些豫剧团体解散。

  文革结束后,豫剧重新走上舞台,像传统曲目《花木兰》深入人心。

  豫剧唱腔

豫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河南各地区方言不同,豫剧在唱腔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清末民初,洛阳等地的豫剧多用下五音,而开封等地的豫剧多用上五音,为了区别,豫剧艺人将洛阳等地的唱腔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称封丘各地的唱腔为豫东调(又称祥符调)。新中国成立后,豫剧专家又把豫东调细分为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这一划分得到广泛认同,即以封丘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流行于豫东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多用上五音,豫西调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调和沙河调都已经没落,豫东调与豫西调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豫剧唱起来铿锵有力,大气磅礴、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另外,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观众容易听清,这也是豫剧影响力大的原因。

  祥符调

豫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丑行有牛得草、高兴旺等。

  豫西调

  豫西调(西府调),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旦行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老生有三张一周、贾宝须、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顺等。

豫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豫东调

  豫东调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代表人物中,老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索文化、洪先礼、谢庆军等;小生有赵义庭、黄儒秀等;武生有李国范等;旦行有马金凤、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行(花脸)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沙河调

豫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吗

  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代表人物中,老生(红脸)有顾锡轩等;小生有刘法印、张三旺等;武生有曹彦章等;旦行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从豫剧历史和豫剧不同唱腔的代表人物能看出,豫剧在各地方戏剧种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豫剧演员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时期为志愿军捐献过飞机,这件事当时影响非常大。另外,豫剧比较好学,即使不是票友,也可以简单哼唱两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