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

  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这看似是两个相关的问题,但事实上却并没有直接联系。诸葛亮要杀魏延,是文学作品中的创作,属于文学类问题。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属于历史讨论问题,是现实问题。

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

  对诸葛亮而言,他或许对魏延有不满,有一定的意见,但在历史上他并没有诛杀魏延之心,想让魏延死的人,自始至终只有杨仪。

  至于蜀汉,这个短命的政权,并不会因为一个魏延而延续他的生命。如果魏延活着,甚至还有可能加速蜀汉的灭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

  小说中,诸葛亮第一次对魏延展现杀机是发生在魏延真正归降之后。彼时,魏延杀韩玄,献长沙,让刘备较为轻松的得到了一城。

  在魏延献城之后,一向傲慢的关羽都对其有几分礼遇,至于刘备更是觉得这是大功一件。唯独另类的就是我们的诸葛孔明了:

  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这番话,就知道诸葛亮的话是站不住脚的。魏延在此之前已经早有追随刘备之意:

  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

  自古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者主而侍”,于魏延而言,刘备是明主,韩玄不过是他的暂时跻身之地,根本算不得主公。更何况,韩玄并非贤人,他的死可以说是死有余辜:

  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韩玄若不起杀死黄忠之心,魏延也未必对韩玄有杀心。可以说,魏延杀韩玄是一个正义的行为,并非是背叛的行为。

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

  至于说到献地,法正也做了献地的事情,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反应呢?再者说,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如果想顺利的实施,不管是在荆州还是益州,都需要有大量的人弃主,而他与刘备也要充当背叛者。

  所以诸葛亮此时想杀魏延的道理根本说不通。诸葛亮此时对魏延其杀心,其实不是要杀人,而是要诛心。

  刘备集团能够统领一方的军事主官不多,而魏延就有此能力。诸葛亮与刘备,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目的就是要让魏延诚服。此举动,与华容道后对待关羽的目的是有同工之处的。

  第一次,诸葛亮的杀心很快的就过去了。但后两次的杀心,就不是那么轻易过去的了:

  且说邓芝回见孔明,言魏延、陈式如此无礼。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

  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这两次,第一次是因为魏延、陈式二人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不满,让诸葛亮开始觉得魏延有异心。而第二次,是因为诸葛亮命不久矣,他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挟制魏延。

  诸葛亮三次对魏延起了杀心,甚至还布置了最后的杀局。而他针对魏延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魏延有反骨。可魏延真得反了么?在小说中,亦或者在历史上。

  魏延之反

  “反”无论是对魏延来说,还是对历朝历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禁忌之词。轻易的没有人会去言反。

  魏延若反,他会反什么,怎么反,如何定义他的反,我们姑且来做一个猜测。

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

  魏延反蜀汉,可以投身曹魏,毕竟曹魏是当时最大的势力,可即便如此,以魏延的才干,在蜀汉的地位,他要是反蜀归魏,依然能够有很好的待遇。

  但事实上,魏延对曹魏从无有过好感。他起码对刘备是忠诚的,对曹魏是敌对的。就算反,也不会归魏。魏都不会去,就更何况去吴国了。

  那么魏延的反,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自立。以魏延的头脑,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来。虽然他有一定的威望和兵力,但也是那种有东西但不多的状态。

  他要是真的谋反自立,岂不是很快就会被消灭。这种糊涂的事魏延是不会做的。

  诸葛亮总说魏延有反心,起码在《三国演义》里是这样。那我们就先看看魏延在小说里是如何反的吧:

  却说魏延烧断栈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自以为得计••••••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

  魏延一没有自立,二没有投魏,只是烧毁栈道。这种行为真的能构成实质性的谋反么?怕是不能。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魏延其实是在负气,他只是针对杨仪,毕竟他与杨仪素来不睦。

  历史上的现实也同此情景几乎相仿。魏延没有谋反,只是杨仪说他谋反了。魏、杨二人的不睦才是真正让魏延不满的实际原因。

  至于谋反,演义与现实,也都没有实质性行为。怕是连罗贯中对魏延也不好做出谋反的具体描述吧,毕竟罗贯中有愧于魏延。

  罗贯中的愧疚

  《三国演义》中,绝大多数的将领都是符合历史原本形象的,即便有所改动也不过是性格上进行了微调,如周瑜、鲁肃。

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

  可颠覆历史本来形象,把一个忠心耿耿的重要将领,直接改变了他的立场、道德底线的,只有魏延一个人。

  历史上的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在整个蜀汉,有如此重要地位,又如此支持北伐的人不多。其他的支持诸葛亮北伐的,不是诸葛亮的幕僚,就是他的门人。

  独立于诸葛亮存在,有独立个人意志的,其实不过魏延、赵云二人。仅此一点,魏延就足以称得上忠义了。

  改变魏延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罗贯中所对标的目的其实不是魏延的本体,而是对标的诸葛亮。

  用鲁迅的话来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既能于生前料敌于先,也能在死后设计出“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妙招。

  然而,诸葛亮的针对于司马懿的设计属于“攘外”。一个智者的标准,不仅能够对抗外敌,还能够平定“内乱”,魏延就是罗贯中要让诸葛亮能够在死后平定内乱而“谋反”的。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死,是罗贯中心中耿耿于怀的地方,他自是不希望诸葛亮死得。所以他诸葛亮借命了。

  但历史的事实自然不能让诸葛亮借命成功,可诸葛亮的死,还不像关羽之死,有一个复仇的对象。也就是说,在罗贯中看来,诸葛亮的死是“白死”了。

  这一点,罗贯中是看不下的,所以罗贯中给诸葛亮的死,凭空设计出了一个凶手,即魏延:

  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孔明止之曰:“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魏延是间接杀死诸葛亮的凶手。而诸葛亮并没有埋怨魏延,这是拔高了诸葛亮,也为日后魏延之死,让作者有了一个心理补偿,作者或许会这么想,魏延既然害死了丞相,那他的死就是应该的。

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

  小说在服从历史大脉络的原则下,让魏延成为了一个尴尬的人物。也就是说,魏延死亡前的行为,魏延死亡的时间,等等一系列的条件,都让魏延成为了那个证明诸葛亮智慧,为诸葛亮之死埋单的无辜人。

  换句话说,如果魏、杨之争的失败者变成了杨仪,那么杨仪就会成为文学作品中那个谋反的,那个扑灭主灯的人。

  我们反观《三国演义》关于魏延的描述: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

  如此形象,毫无投机者的形象,就是一个义士的形象。若非诸葛亮反复提及,谁能觉得此人有反骨。

  罗贯中在全文中,对魏延的能力,甚至说品德,几乎全部是以正面的形象描述的。所有的负面,基本上都是诸葛亮给出的。

  如此的一种鲜明描述,明确对立,其实就是为了提高诸葛亮而在某些方面贬低魏延。但作者也实在不认真去丑化魏延,所以除了所谓的谋反、扑灭主灯的两件行为外,魏延此人并没有什么负面。

  甚至读者都没有因为他谋反而心生厌恶,或许唯独有的厌恶,就是因为魏延是害死诸葛的间接凶手。

  回到历史中

  正史之上,诸葛亮在死之前,身边的人的确没有魏延: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诸葛亮对魏延没有杀心,只有担心。他担心的是魏延不愿退军。事实上,也证明他的担心并不多余:

  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自然服从于诸葛亮。但诸葛亮死后,没有人约束魏延,而论资历、能力,此时的蜀汉也的确没有人能让魏延服从。

  再加之,魏延从来就是自恃能力超群的人。所以,他不愿意因为诸葛亮的死而停止北伐。由此也足可以看出,魏延北伐之心坚定。

  于是,新的问题产生了,诸葛亮死前为什么没有专门嘱咐魏延呢?

  一来,诸葛亮知道,魏延所慑者,只有诸葛亮一人。他不管是否嘱咐魏延做事,只要他一死,魏延就会自行处置。毕竟,魏延所忠者只有刘备与北伐。

  二来,诸葛亮也深知魏延北伐之执念,就算他劝说魏延暂缓北伐,魏延也不会听从。这样一来,还有可能会更早的激化矛盾,甚至导致蜀汉退兵都无法完成。这样对蜀汉而言就更为不利了。

  三者,魏延与诸葛亮的关系,同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是不同的。这些人是诸葛亮的弟子、幕僚,此种下属关系与魏延这种下属关系是不同的。人死之前,总是更为信任心腹。

  可不管如何,诸葛亮从来没有表示过诛杀魏延之心,也从未担忧过魏延会反。如果诸葛亮真得担心魏延会反,那诸葛亮势必会有所嘱托,不会不提。

  而且,魏延之死,从历史上看,就是杨仪、魏延二人政治斗争的结果。魏延之死,完全是因为杨仪的私冤:

  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

  从魏延兵败到死亡都发生的极其之快。以魏延此时手中所控制的兵力,既然已经占据了要道,如果真要同杨仪等人发生大规模战斗是完全可以的。

  既然如此,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魏延的主力此时在哪里呢?我姑且做一个大胆猜测,魏延此时把主力还放在北伐线上。他只是带了一支亲军来阻止杨仪等人撤回,或者是想以此亲军诛杀杨仪。但绝无开战之心,但可惜的是魏延失败了。

  毕竟,他所面对的,姜维、马岱、杨仪,那都是同门。他们当时是一条心的。怎么会帮助魏延诛杀杨仪呢?

  如果魏延不死蜀汉又会怎么样呢?在我看来,只有两个字,危矣!

  自诸葛亮死后,至蜀汉灭亡,总共持续了20年。其中蒋琬、费祎以防御为主,姜维主力进攻。

  事实上,诸葛亮虽然矢志北伐,心有不甘,但他死时就知道,北伐大业已经难成,或者在他前几次北伐之后就明白了这天下大势。

  所以,诸葛亮死前要做得,就是保护蜀汉的有生力量,让蜀汉生存下来。等到时机真正成熟时,有了的确可以完成北伐之人时,再去完成北伐大业。但这个人绝非魏延,也不会是姜维。

  而诸葛亮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即便北伐不成,蜀汉依然存在,“汉”的旗帜,即便是名存实亡,起码天下依然有这么一杆旗子。

  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保汉。功成,他要恢复汉家,便是不成,也不愿让天下彻底没了汉家。

  然而,如果魏延不死。他势必要继续开动北伐战场。可魏延其人,好大喜功,不能与同僚处理好关系。再加之他的确也有资历,有能力。

  这样一来,蜀汉内部必然会开启了内部争斗的模式。甚至,以魏延的性格还会对自己的反对派进行大清洗。

揭秘诸葛亮杀魏延原因

  本就势力不济,凭借山川天险以维持的蜀汉,是经历不起魏延这么折腾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