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好好给你科普一下)

  鹰是一种什么动物?在人们心目中,鹰是雷霆般的猛禽。李时珍认为,“鹰以膺击,故谓之鹰”。隋代魏彦深这样形象而逼真地称,鹰“嘴同钩利,脚等荆枯”“身重若金,爪刚如铁”。

鹰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

  “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穿云自怪身如电,煞兔谁知吻胜刀”,是古人的描写。我没有近距离观察过它,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受伤的中年鹰的照片:钩曲的利喙上镶着深黄喙线,双目电光闪射,沉郁的瞳孔透射出孤傲,寒铁般的毛羽高耸,趾上有苍劲锐利的钩爪,英气逼人,俨然王者。

  在平原,每年入秋至初春,常常看到鹰在天空翱翔。特别是秋日,残阳西下,晚霞灿烂,鹰矫健的翅膀,拍打着高空的烈风,从容而优雅地凝视着原野。有时它会倏然敛翼而飞,迅疾地扑向大地,有一种让人战栗的力量。须知,“膺突向前,其性悍勇”,为鹰之本性。

  这一时段的鹰,是天空的独行侠,或者称为“神秘客”。我不知道它们有没有巢穴,究竟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更不知它们究竟以什么为食,只听说它们捕食鸡和野兔。这一时节,天高云淡,四野空旷,具有很好视野的鹰们居高临下,目光犀利的它们,很容易发现目标。一旦确定目标,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扑下来,演绎一场场捕猎的战争。

鹰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

  因为这一攻击性,便为人们所用。“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东汉时期,猎鹰是权贵子弟的时尚玩物。而更多的人,则用其打猎。“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下鞲随指顾,百掷无一遗”,是白乐天描绘的放鹰情景;“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是苏东坡在密州外出打猎的形象。

  由此,产生了一种职业。刚买回来的鹰,桀骜不驯,要经过近一个月苦难的熬炼,磨去其野性与锐气,俗称“熬鹰”。鹰要熬过二十五六天,方可驯服。“取其向背性,制在饥饱时。不可使长饱,不可使长饥。饥则力不足,饱则背人飞。乘饥纵搏击,未饱须絷维。所以爪翅功,而人坐收之”。人和鹰这样对峙着,都在经受着意志的考验,但往往人是最后的胜利者。被驯服的鹰,既可抓兔子,又不会高飞远遁。据说,一只训练有素的鹰,秋冬两季可为主人抓两三百只野兔。

  让人纳闷的是,每到秋后和冬日,很少看到鹰飞翔的身影。在白雪皑皑的冬日,野兔多半蛰伏在洞穴里,鹰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它们也要冬眠不成?于是,鹰翱翔的身影,只能成为冬日漫漫长夜里梦的一景。

鹰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

  盼望着,盼望着,又看到鹰的身影,是在惊蛰时节。这时,在古人的眼中,鹰已经成为布谷的形象,即“鹰化为鸠”。“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古人认为,物种的形象是可以变化的。冬天为什么很少看到麻雀呢?是因为“雀入大水为蛤”。这样的想象,着实让人产生新鲜感,脑洞大开。

  再次看到鹰的身影,已是小暑节气,大地上似乎不再有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这时,雏鹰开始练习飞翔。在古文里,“习”的本义,就是鸟扇动翅膀频频飞起。从小暑到处暑,鹰要学会捕食的本领。在溽热的夏日,它们经受了怎样的磨砺?可想而知。

  处暑来临,风里的凉意分明起来,天空高远,层林尽染,大地五谷丰登。翱翔于高空的老鹰,感觉秋之肃杀之气来临,开始大量捕猎鸟兽,并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

鹰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

  这就是农历书上所说的:处暑“一候鹰乃祭鸟”。每到换季时节,“祭鱼”“祭鸟”“祭兽”之说,在古人的记载里比比皆是。对于这个仪式,古人这样解释:“鹰欲食鸟之时,先杀鸟而不食,与人之祭食相似。犹若供祀先神,不敢即食,故云示有先也。”

  据说,鹰不击有胎之禽,古人谓之义鸟。那么,它是在表达谢意吗?究竟是在对谁表示感恩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