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三伏天是怎么过的(以前也有中暑死人的吗)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喊热,好奇以前的三伏天是怎么过来的,说说四十年前的三伏天吧!那时候刚刚进去八十年代,我才十来岁。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风扇了,真正难熬的是四十年前,那时候没有电,物质也非常的匮乏。

  四十年前的三伏天,其实我感觉比现在更热,四十度的高温也经常可以听到。

  很多小孩子身上都长满了痱子,又痛又痒,慢慢的就会长出疖子,又红又肿,等疖子长大了,就得拿一根针把疖子挑破,把脓挤出来。我现在额头上还有挤疖子留下的一个疤痕。

  这也是那个年代独特的回忆吧!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有了电风扇,还有了雪糕吃以后,就没人长痱子了。

  那时候没有电,不知道有空调,也不知道有电风扇,电视机都没听说过。

  那时候避暑的三件套就是竹板床,蒲扇,蚊香,还有绿豆粥和凉茶。

以前的三伏天是怎么过的

  竹板床是生活的必需品,每家每户都有好几床,还有竹躺椅,夏天没有这个东西那是万万不行的。

  每天用冷水抹了以后,再躺上去,身体会凉爽很多。

  蒲扇是人手一把,妈妈会用布头把蒲扇的边缘缝好。不仅可以防止刺伤,还更加经久耐用。

  蚊香都是土作坊生产出来的,用纸包着的很长很粗的一条条,里面包了一些碎碎的东西,应该是一些驱蚊的药材,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点燃以后烟很大。

  我家住在江南地区,河网密布,我家屋后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绕着湖走一圈就得一个多小时。屋前距离一两百米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湘江河。

  我们村很多人家的房子都是沿湖而建,打开后门就是十几阶台阶通向湖里。每到夏天,在堂屋里放一张竹板床,湖面上的风徐徐吹来,就带来了少许凉意。

以前的三伏天是怎么过的

  有时候从外面回来,浑身都是汗,跳到湖里游上一圈,顿时就凉爽了下来。

  每到下午的时候,我们总是成群结队的去湖里玩耍。水边长大的孩子,水性都特别好。小时候我用一根竹篙就可以把船划得飞快,横渡湘江可以连着两个来回。

  湖里不仅是我们的游乐场,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食物。摸虾子,剥菱角,每次到湖里总要吃点东西上来。我最喜欢摸虾子吃,石头缝里总是藏着很多虾子,直接把头掐掉生吃。

  钓鱼是不敢的,那是集体财产,有守湖的人。

  但是小孩子可以捉些小鱼小虾,我总是会捞一些小鱼回来。煮饭的时候放锅里蒸上。那时候物资匮乏,不放油,没有任何调料,就只是蒸熟,小鱼的刺又多,其实是很不好吃的。

  我看到网上有人曾经说,困难时候人们怎么不去捕鱼吃?

以前的三伏天是怎么过的

  其实这是没有任何生活经验的人才会这样说。没有大网捕不到大鱼,没有油没有调料,而且很多刺,没有什么肉,辛苦半天可能也就一点点肉,还抵不上体力消耗。

  湖里还有河蚌,野鸭蛋,这些拿回来给家里做菜的。

  夏天的时候,家里总是煮上一大锅凉茶,凉茶的材料是一些不知道是些什么东西的草根。

  夏天太热胃口不好,吃饭一般都是煮粥,放点绿豆进去,每人喝几碗,可以解暑气。

  到了晚上的时候,湖面就没什么风了,非常的闷热,家里热得跟蒸笼一样,蚊子也非常多。

  这时候大人们就会带上竹板床,蚊香,出门找一个凉爽的地方,三五成群,聊聊天,说说话,到了夜深的时候,凉意就上来了,再回家睡觉。

以前的三伏天是怎么过的

  我们小孩子会带上竹板床和蚊香,到河堤上睡觉。河堤上风很大,很凉快,而且蚊子很少。去河堤睡觉,还得带上被子,下半夜会很冷。

  天亮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被冻醒的,太凉爽了,这时候的感觉是非常舒适的。

  每天清晨,渡船上总是下来很多卖菜的人,从河对面过来的,夏天正是黄瓜和西红柿上市的季节。

  我们躺在竹板床上,菜担从我们眼前经过,我们经常会从菜担里抽一根黄瓜或是一个西红柿吃。那时候的人都很淳朴,看到小孩子拿点东西吃,都没人说什么。

  河堤旁全是菜地,我们那离城市比较近,是蔬菜生产队。有时候我们就会偷偷去挖几个红薯,放在河里洗干净,吃完回家,这样回去早饭都不用吃了。

  那时候虽然没有电,但是从来也不觉得多热,习惯了,觉得生活就是这样,过得还挺开心的。

以前的三伏天是怎么过的

  如果现在再回去过那样的日子,可能一天都熬不下去了,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怎么活啊!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