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出名的人或事有哪些(首先要说刘邦了)

  沛县有哪些出名的人或者事?首先是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可谓万世之豪杰;萧何、张良、韩信等一干功臣襄佐高祖皇帝刘邦成就不世之帝业,可谓名垂于青史。

沛县出名的人或事有哪些

  然而,世人恰恰忽略了在汉初的功臣集团内部的一股中坚力量——沛县功臣!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卢绾、王陵、夏侯婴等人,这些人不仅是辅佐汉高祖刘邦的元从功臣,在汉王朝建立之后一度掌握至高的权力地位,是真正意义上与刘邦共治天下的“主角”。

  汉高祖刘邦

  一、沛县一地,人杰地灵

  汉高祖刘邦的功臣集团的整体组成相对而言并不复杂,除却沛县起义时的乡党(乡族朋友)元从,便是吕后一家(外戚势力)对刘邦的扶助,以及张良、韩信、陈平等在起义过程中归附的功臣。

  毫无疑问的,沛县集团势力在这当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无论汉阵营的形势如何恶劣,都始终不离不弃,始终追随于刘邦帐下。

  抗秦也好、攻楚也罢,这些人一直都是中坚力量,否则刘邦压根无法对汉军帐下的军士形成强有力的控制。

  当然,这也能足够体现刘邦在管理人才上的卓越能力。

  沛县汉城

  凡事都有两面性,沛县功臣集团在抗秦击楚的过程中(有外部矛盾)可以将枪头调转对外,展现出高度的凝聚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汉祚建立后,原本打天下的功臣势必要在现成的蛋糕上进行分润,这时候便是内部矛盾显著的时刻了。

  如何处理相对应的矛盾问题,无疑对刘邦是一场考验。

  二、起于微末,成就大业

沛县出名的人或事有哪些

  首先,按照时间的规程进行叙述——“打天下”的时候刘邦是如何调控沛县集团功臣的。

  着重要点明的是,沛县这个地方是因人而闻名天下,并非因地而造就人才。

  所以,沛县功臣集团的内部成员其实并没有那么地神圣化,恰恰相反他们极为“接地气”,但也更加地富有传奇色彩。

  周勃靠养蚕吹鼓为生、灌婴是贩丝的、樊哙是狗屠、夏侯婴以养马驾车为业、卢绾跟着刘邦混也算是个无业游民;状况好一点的如萧何(刀笔吏)是沛县本地的望族、曹参是沛县狱掾(狱曹的属吏)、王陵出身沛县豪族。

  刘邦与汉初三杰

  从成员组成来看,实在称不上什么豪华的配置。

  相反,这些人只不过是长期居于社会底层的劳动阶层,如果未曾遇到秦末烽烟四起的历史背景,恐怕一辈子只能囿限于沛县一地,绝无可能做到享誉青史。

  诚然,萧何、曹参、周勃等人在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但绝不能忽略他们在一定历史时期下做出的努力,否则就成了空谈功绩、不注重实际的来龙去脉。

  但问题的关键也呼之欲出了,仅依靠这些人汉高祖刘邦是如何诛灭暴秦、抗击强楚、进而坐拥山河天下的呢?

  一则有赖于“时势”,二则有赖于“知人”。

  何为“时势?”

  无非是时代与大势的并称!

  汉高祖刘邦攻占天下图

沛县出名的人或事有哪些

  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便是新生的秦帝国摇摇欲坠,历史大势趋向便是群雄并起、并力西向关中腹地。

  说白了,就是帝国的统治正在瓦解崩溃,各地潜伏的六国余众意图复国、各地的黎民百姓饱受欺压却无从泄愤,以及帝国真正掌握权柄的统治者昏聩无能,土崩瓦解之势逐渐成形。

  三、时势造人,大局已定

  在这样的时势下,原有的社会阶层秩序就会产生裂隙。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张良作为韩国(战国七雄之一)贵族流落世俗;项梁、项羽叔侄作为楚国贵族也只能隐姓埋名;楚义帝(楚怀王)芈心也只能靠放羊为生。

  这极大地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层在秦帝国建立之后,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与身份,与常人无异。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人还不如平民阶层。

  与之相对应的是,陈胜、吴广作为抗秦统治的首个起义者,开始向原有的社会阶层秩序发起挑战,陈胜自立为“张楚王”便是最佳的佐证。

  刘邦不正是从沛县的亭长之位,进而成为沛公,然后辗转各地起义,诛灭暴秦进封汉王,这才具备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实力。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阶层秩序的崩坏导致了原本固化的阶层开始流动,这无疑对底层的人士而言是最大的优势。

  因为贵族阶层总不可能自愿向下流落,反倒是平民阶层能够畅通无阻地通过战阵搏杀获取更大的晋升资本。

  就如同萧何、曹参、周勃等人,如果按部就班地从他们原本的职位上工作,即便是洪福齐天也不可能跻身统治阶层。

沛县出名的人或事有哪些

  这便是时势在造就人才!

  但光有时势是不足够的,面对时代的浪潮单个人的力量总是微薄的,所以在汉阵营内部形成了以沛县集团为核心的组织形式,当然在这个集团内部,汉高祖刘邦是一定要占据核心与主导地位的。

  这便涉及到下一个问题了——知人而用人!

  刘邦与沛县功臣

  四、知人善用,利益分配

  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用在历代帝王人物中绝对能够排居首列,能够将一个团队从“开局一双鞋”的境地,带领到“金装遍地走”的阶段,在这一点上堪称“出神入化”。

  对于始终辅佐自己的沛县功臣集团,汉高祖刘邦实则是又爱又恨的,但妙就妙在,这两者之间的尺度他把握得非常的精准。

  在打天下的时候,沛县功臣是刘邦绝对离不开的有力支撑,说句不客气的,没有韩信可以不争天下;没有张良可以困顿于巴蜀,但没有沛县功臣那刘邦将注定失去一切。

  所以,汉高祖刘邦对于沛县功臣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信任,至少在打天下的时候是这样的,但仅仅如此也足够了。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一方的谋臣将士多有叛变归附汉阵营,但鲜少有规模地从汉阵营叛逃至楚军。

  可见在对待臣子下属这一点上,刘邦不仅树立了绝对的权威,还赋予了他们极大的信任(以及丰厚的利益)。

  早年间的沛县功臣

  以雍齿、曹无伤为例子,前者是刘邦沛县起义时叛出刘邦帐下(因为野心),后者是在项羽定军灞上、问罪汉王时而告密谋求活命。

沛县出名的人或事有哪些

  在此之前,是刘邦对于汉阵营内部的掌控力度不够强大,但在此之后,尤其是与项楚对弈的条件下,无论刘邦遭遇的境况如何恶劣,再无臣下叛出归楚。

  无疑,此时的刘邦对于功臣集团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控制。

  这种控制一直延续到汉王朝建立后,刘邦大肆封赏众功臣。

  而如何安定好沛县集团,绝对是封赏的第一要务,否则汉阵营内部势必会迎来大规模的分崩离析,毕竟他们追随刘邦的原因便在于功成名就、封妻荫子。

  可一旦涉及到利益上的划分,即便是亲如手足兄弟,也难免反目成仇。

  知人善任只不过是表面工作,实际上体现的是利益关系的划分。

  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将谁谁人用在什么样的职位上就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否则韩信长期领军在外早就叛出汉军帐下了,萧何抚镇关中、巴蜀腹地早已经自立为王了,哪还有刘邦的什么事情?

  西汉初期分封图

  君臣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划分,决定着汉阵营未来的走向。

  刘邦深知划分不好利益,就无法安定沛县集团蠢蠢欲动的心,所以他第一步便听从张良的建议,率先将反叛于自己的雍齿封侯。

  这一举措使得原本内心躁动的沛县集团功臣内心大定,再然后就是论功行赏了。

  在这点上,刘邦并不欲全权听从沛县功臣的意见,而是富有远见地提出将萧何列为第一功臣,然后再依序封赏排列。

  而在沛县功臣集团看来,如果按照论功行赏的标准划分,曹参当属第一。

沛县出名的人或事有哪些

  这当然也是沛县功臣为自身的利益而发出的利益诉求,毕竟曹参因战功卓著,如果将其封赏为第一功臣,其下的沛县功臣也多为行伍战将出身,势必利益会水涨船高。

  但在这一点上,刘邦并不打算妥协,将萧何列为首功,意味着武将在王朝建立影响势必要淡化,否则让这些人手握重兵,汉祚天下如何能够安稳?

  一口甜枣(利益),一手大棒(权威)。

  如此一来,才造就了沛县一地的芸芸人杰,才有青史流传的沛县功臣集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