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沁园春雪的创作年代和背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越的诗篇)

  怎样看毛泽东《沁园春·雪》是一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越的诗篇?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当中先后创作了100多首诗词,比如《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和《蝶恋花·答李淑一》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诗词,无疑都反映了他博大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思想境界和政治胸襟。

详解沁园春雪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作为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毛主席通过诗词展现自己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抒发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难怪,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会这样评价: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在伟人众多的优秀诗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这首《沁园春·雪》,几乎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该词通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展示出了大气磅礴和旷达豪迈的意境,再通过评论历史人物和歌颂当代英雄,抒发出了无产阶级的豪情。

  本着尊重事实和崇敬伟人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讲述《沁园春·雪》背后的历史。为了抵制抄袭,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同时声明,此文只发表于百家号、头条号和网易号,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行军和作战,终于抵达了位于陕北的吴起镇,从而取得了长征的阶段性胜利。到了1936年10月9日,随着红四方面军也成功抵达甘肃会宁地区,伟大的长征终于落下了帷幕。

  红军长征途径了15个省份,翻越了20多座山脉,渡过了30多条河流,总行程2.5万里。在敌人的严防死守和围追堵截下,我们虽然失去了原有的根据地,虽然损失了许多的力量,但是却保存和锻炼了自己,实现了革命的转危为安。正如伟人评价的那样: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胜利和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

  虽然长征胜利了,但革命事业还远未成功,依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因为,我们尽管在名义上占据着“陕北”,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地盘只有保安、安塞和瓦窑堡这三个县的中心区域,面积狭小而且经济非常落后。

  与此同时,陕北周边的张学良、杨虎城、马鸿逵、马鸿宾和阎锡山都在虎视眈眈。很显然,仅靠这片区域想要存活如此规模的红军是不可能的,更别提发展和壮大了。因此,只有重新开辟苏区或者扩大现有苏区才是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详解沁园春雪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在此期间,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已经非常突出,使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异常尖锐。但是,以蒋某人为首的国民政府却一叶障目,紧抓次要矛盾却放任主要矛盾不管,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集中兵力“围剿”红军。

  为了摆脱困境,许多人都积极地建言献策,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今后应向汉中地区进军,或许还能有机会通过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后重新回到江西,也算是成功实现“二次长征”;也有人认为,今后应向西北地区进军,既能避开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队,还能背靠苏联获得军事援助;还有人认为,应脱离陕北贫瘠地区向山西发展,伺机在富饶的晋中和晋北地区建立根据地。

  为了继续“围剿”红军,蒋某人多次电话斥责张学良和杨虎城,要求他们重新组织部队展开攻势。由于第十七路军不愿意再继续卖命,这次的主力换成了东北军,大摇大摆地进攻陕北各县,又一次铩羽而归。

  1935年12月17日至12月25日,我党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就当前局势进行了全面剖析,史称“瓦窑堡会议”。最终,会议通过了毛主席提出的“发动、团结、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的一切力量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我党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经过几次交手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一样,也越来越不愿意“围剿”红军而任由日寇在东北和华北肆意横行。于是,张、杨都同意红军、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秘密结束敌对状态,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

  既然已经确定日本是最大的敌人,那向西进军和向南进军的方案都已经被逐个排除。于是,红军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东渡黄河,通过“东征”进入山西,进入华北,目标直指日寇。

  但是,红军进入山西必定会危及到阎锡山的利益,他可是统治那里几十年的土皇帝。此人向来狡猾和老辣,既然会提防蒋军入晋,自然也会提防红军入晋,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早就开始备战,甚至还摆出一副“决死到底”的姿态。

  客观地说,阎锡山在统治山西期间并非一无是处,甚至在当时还是颇有作为的一位军阀。比如,他推行社会新风、发展基础实业、禁止男子留辫、禁止女子裹脚、兴办新式学校、修建公路铁路……。

  尤其是,阎锡山格外注重兴办军工厂,建成了国内最完备的军工业设施。例如,当时最著名的西北实业公司和太原兵工厂就都在山西,不仅解决了百姓就业的问题,而且还实现了晋军的自给自足。

详解沁园春雪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为了防止红军进入山西,阎锡山很早就开始进行愚民宣传,提出了“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的口号。由于政绩不错,他在当地的影响力显著,自然骗取了一大片的支持。

  除了舆论攻势外,阎锡山调集了5个旅沿黄河布防,修筑大量的高碉和暗堡作为防线。而且,他还安排5个旅主动出击,相继进入吴堡、葭县和神木等地驻防,相当于从北面牵制了红军的兵力。最后,将18个旅的主力部队布防于大同、太原、长治和临汾等地,随时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线机动作战。

  1936年1月,我党发布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要求红1军团、红15军团,红28军和红30军迅速完成集结。同时,任命彭德怀担任司令员,任命叶剑英担任参谋长,任命杨尚昆担任政治部主任,伟人亲自兼任政委。

  1936年2月,就在东征部队即将出发东渡黄河前,主席亲自领略了北国的雪景和绵延的山河,于是即兴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不过,由于大战在即,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首诗词的诞生。

  刚刚渡河进入山西,先头部队红15军团就在蓬门战役中取得大捷,干脆利落地消灭了阎锡山的一个精锐团。关于这场战役,杨得志上将曾经这样进行回忆:

  打了好长时间也没拿下来,看来敌人是相当顽强的。我心里有些着急,立即和陈赓想办法调整部署,从傍晚时继续攻击,经过大半夜的战斗才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领教了红军的战斗力,阎锡山再也不敢小觑。而为了保住自己的大本营,他除了迅速调集部队进行反扑外,还不得不向蒋某人求援,无奈同意中央军进入山西境内。

  通过几次战役后,东征部队终于打开了局面,从而开始兵分几路在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转战。不过,随着蒋某人派遣10个师的中央军入晋,敌我之间的力量悬殊进一步加大。

  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根据东征取得的战果,主席当机立断决定结束东征撤回陕北。红军在70多天的时间里转战50多个县,一共歼灭了敌人的7个团,缴获了枪支4千多支和大炮20多门,其余弹药和补给更是不计其数。

详解沁园春雪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东征过后,阎锡山在红军、中央军和日军之间左右摇摆,甚至还提出了“三个鸡蛋上面跳舞”的奇谈怪论。不过,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也有所行动,不仅大幅度减少了两军的摩擦,而且还在1936年9月成立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誓言“死战抗日,守卫山西的每一寸领土”。

  从1936年10月到12月期间,张学良数次面见或写信给蒋某,希望在国难之下抵御外辱,却连遭对方拒绝和责骂。为了逼迫二人尽快发兵,他亲自飞抵西安督战,甚至准备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调离,改由自己的中央军入陕作战。

  万般无奈下,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位爱国将军只得在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扣押蒋某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我党的积极斡旋下,“西安事变”终于得到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城外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还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入城搜查,自然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拒绝。作为前线的一名区区联队长,牟田口廉竟然下令炮击城内,遭到了第29军的奋力回击,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在日本天皇裕仁投降后,举国上下都热切期望和平,只有蒋某人依然还在图谋独裁和专制。

  为了戳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主席不惧个人安危,毅然于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抵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期间,他还广泛会见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宣传我党的各项主张。

  作为国民党的中左派人士,于右任除了出任过国民政府的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9月6日,他亲自设午宴招待毛伟人,席间大赞《沁园春·雪》,甚至形容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气吞千古的气势。

  当日下午,毛主席在周恩来和王若飞的陪同下一起来到沙坪坝南开中学,专程拜访了柳亚子和张伯苓等人。由于中午时于右任刚刚提到过《沁园春·雪》,所以他在兴致盎然下挥毫书写这首词赠给了柳亚子,还谦虚地表示:

  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的一首词,似与先生的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详解沁园春雪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柳亚子读完这首词后,当即就盛赞不已:“叹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作, 髙如苏辛犹未能抗耳”。之后,自己也填了一首《沁园春》,还在与尹瘦石联合举办的诗画联展中展出了伟人的墨宝。第二天,他将这两首词都送到了《新华日报》,但我方考虑到政治原因而没有贸然发表伟人的那首。

  客观来说,柳亚子的《沁园春》也属一篇佳作,其中的“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也颇有意境和情怀。他的词发表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迫切希望能读到伟人的那篇原词。

  1945年11月14日,担任《新民报》编辑的吴祖光捷足先登,最早在副刊《西方夜谭》中抢先发表伟人的作品。只不过,当时毛主席已经在“双十协定”签署后回到了延安,自然无从得知此事。

  随着《沁园春·雪》的公开面世,犹如巨石卷起千层浪,成为战后中国文坛难得的盛况。山城重庆的许多人都惊呼,原来被污蔑为“匪首”、“山大王”和“土包子”的毛公,竟然是如此胸怀大志的诗人。

  蒋某人也从报上读到了这首《沁园春·雪》,虽然内心极为钦佩,但嘴上却依然不以为然。甚至于,他还询问自己的“文胆”陈布雷如何评价,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蒋某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通过宣传部门下达指令,要求各级党部都安排文人重新填词尔后择优发表,希望把《沁园春·雪》淹没在汪洋大海中。不过,上交作品虽然无数,但都是词不达意和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而已。

  1945年12月以后,国民党控制的报刊陆续发表出了近30首“和词”,最先登场的是《中央日报》主笔王新命的作品。他的填词完全没有深意,尤其是最后一句“要屠刀放下,成佛今朝”更加属于庸脂俗粉,尽显反动文人的本质。

  当时,尚在重庆的王若飞把报刊上所有和《沁园春·雪》有关的内容都搜集起来寄往延安,伟人读后只是笑笑。但是,像黄齐生、谢觉哉和钱太微等人却展开反击,评价这些跟风之作是“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详解沁园春雪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蒋某人万万没有想到,虽然毛公早已经返回延安,但他的这首诗词却留在了重庆,更留在了中国,至今读来都令人荡气回肠。文章的最后,我们一起重温这首不朽名篇《沁园春·雪》:@文史不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详解沁园春雪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