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文给你讲明白)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同的诠释有不少,私以为理解原文的关窍在于”(不)以……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远古无纸,文人不是惜墨如金,而是惜皮(羊皮)、惜竹(竹简)如金。纸张普及之前,文人不敢好好写作,文言文为了省字减句而晦涩艰深。纸张普及之后,文人可以好好说话了,文言文就好读多了。所以老子所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克扣了字词的。其中最不应该省减的就是”不”字。

  这段话应该是说:天地不存偏挟,对万物一视同仁,(并且)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存私心,对百姓一视同仁,(并且)不求百姓的回报。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理解其意,不可以用现代码字功夫轻断对错,而必须将原文放到当时还不发达的农耕文化原始背景下来解读。当时的人们对天地所知尚浅,常赋予神性进行崇拜,最甚者是初春祭天,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于东郊。神被人理想化了,所以既公平又不施恩图报。神需要有人的化身,就有了圣,神、圣就由两个词变成了一个词,帝王就是神圣,所以帝王也就有了无私正大,恩泽百姓而不求回报的含义。

  这段话借助原文注释或百度一下,并非深不可解,但其可贵之处在于”(不)以……为刍狗”上。即不求万物的回报,不求百姓的回报。刍狗就是草狗。过去搞祭祀上贡品,杀牛宰牲太可惜,就扎些草狗来代替。这就是原文中不要求万物和百姓来回报的代名词。注意了,这在当时可是惊天动地的泣血之言!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大战乱的时期。那时傜役沉重,横征暴敛,兵荒马乱,赤贫千里。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尔等子民靠君王庇佑,所以叫你回报多少你就必须回报多少,直至死而无怨。

  因此,托庇于天地立命,托庇于圣主保命,还不要让万物回报,不要让老百姓回报,是老子为民请命的呐喊与梦想。君主霸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神君圣主的大业,能不能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我们老百姓的贫寒、卑贱、屈从、失望、痛苦、无奈乃至性命为代价?

老子《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为民请命,后人乃当思之。我想,这才是题主想追寻的真正答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