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刘继祖的?朱元璋出生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赤贫之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出身低微、没有任何背景下登顶的皇帝。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局一身布衣,装备和升级全靠自己硬刚。
史书上用“赤贫”来形容朱元璋的家境,可见其贫困程度。他家连一块地都没有,他的父亲也只能给地主种地当长工,收入非常有限。
1328年10月21日,朱家最小的儿子朱元璋降生,在他之前,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因为在家族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的原名叫朱重八。
当时的元朝政府腐败严重,各种苛捐杂税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使得朱元璋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父亲的安排下,朱元璋小小年纪就当上了童工,每天给地主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在当地非常有钱,可谓是吃穿不愁,富得流油。但他对待自己家里的工人却是无比的苛刻吝啬。
每天黎明破晓之时,朱元璋就踏着朝露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待牛群吃得饱饱的,再在傍晚伴着夕阳残云赶着牛群回到刘大地主的家中。

每天傍晚,地主刘德都要仔细检查每头牛的肚子,当所有的牛肚子胀得圆鼓鼓,朱元璋的工作才算合格,才有资格吃饭。否则不但没有饭吃,还会迎来一顿毒打。
放牛娃的日子一过就是六七年,朱元璋也从八九岁的儿童变成了少年。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蝗灾纷至沓来,紧接着饥荒和瘟疫开始四处蔓延。
灾难的接踵而至,给朱元璋的家庭造成了毁灭式的打击。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继饿死,家中只剩下17岁的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
更加残酷的是,由于朱家是社会最底层的佃户,没有属于自家的私产田地,别说没钱买棺材,就连埋葬亲人尸骨的地方都没有。
走投无路之下,朱家兄弟姐妹只有硬着头皮去找地主刘德,希望他能看在朱家为他打工多年份上,给他们一块土地来安葬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
结果,刘德丝毫不顾往日情份,不仅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反而还将朱元璋兄弟一顿奚落嘲笑,然后将他们赶出了家门。
朱氏兄弟被无情地喂了闭门羹,想到父母在土地里劳作了一辈子,死后竟无葬身之地。他们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哀伤和悲痛,兄弟俩边走边哭。

朱元璋血性方刚,悲伤的同时,他对刘德更是怀恨在心,发誓一定要报此受辱之仇。
兄弟二人回到家中,他们看着父母和大哥已经冰冷僵硬的尸体,做出了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
虽然买不起棺材,但也不能让家人曝尸荒野。兄弟二人找来破衣烂裳,用草席将尸体裹好,用门板抬出家门。
就在兄弟俩准备将去世亲人草草安葬时,善良的地主刘继祖主动找上了门来。
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他与地主刘德是本家兄弟,但他为人处事却与刘德大不相同。
刘德为富不仁,但刘继祖却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见这几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可怜,又感动于他们安葬父母的一片孝心,便主动提出给他们一块土地。
在刘继祖不计回报的善举下,朱元璋的父母及兄长才得以安葬。
刘继祖怎么也想不到,他当年的一个善举,不仅慰藉了一个布衣天子的心灵,还给自己带来了天大的福报。

处理完家人后事,朱元璋兄弟跪谢刘继祖之后,他们决定分道扬镳、各谋出路。
最初,朱元璋跑到了皇觉寺当了和尚,每天做着各种杂活,还要受老和尚训斥。
安定日子没多久,寺庙也揭不开锅,住持只好打发他们云游四海。
后来,在发小汤和的邀请下,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也正是在这时,朱重八才拥有了“朱元璋”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的用意非常明确:诛灭元朝。
参军第二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在他的号召下,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熟人纷纷前来投效。
朱元璋带着招募的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朱元璋从一个小兵成长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吴王,随后推翻元朝,建立大明。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登上了开国皇帝的宝座之后,朱元璋回忆着自己的前半生的经历,他决定兑现自己年少之时对自己许下的承诺。
1370年5月,朱元璋以明朝皇帝的身份,再次回到了故乡濠州。
这一次,他既是回来祭祖,也是为了报恩。
皇帝回乡,当地官员百姓一路虔诚跪拜,当年的意气风发的地主刘德已经成了老人,汗如雨下的他跪在朱元璋面前,不断磕头祈求原谅。
朱元璋将老财主刘德扶起来,对他说道:“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情有可原。当年我是个穷小子,你又怎么能够想得到如今我会变成天子呢?
朱元璋不仅没有杀掉刘德泄当年之愤,反而还不计前嫌,给了刘德30顷良田,并免了他10年的赋税。

刘德感激涕零,不停磕头道谢。
此时朱元璋身份已经不同往日,如今他是皇帝,回到故乡是来祭祖的,如果现在回过头来把刘德杀掉,这样定会扰乱民心,也有损自己开国皇帝的形象。
况且,宰相肚里能撑船,当皇帝的心胸自然也要更宽广了。此时以德报怨的行为,不仅能够在自己的故乡留下一段佳话,还能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名,也好让世人看看朱元璋是一个多么宽宏大量的君王。
又或许,朱元璋觉得正是因为有刘德给他带来的这些痛苦经历,才更激励他努力拼搏,这也是自己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在权衡利弊之下,朱元璋并没有对刘德做什么报复行为。
面对当年冷酷无情的“恶人”刘德,朱元璋都如此慷慨大义。那么,朱元璋又是如何报答当年施以援手的善人刘继祖的呢?
遗憾的是,刘继祖早已不在人世,他于1353年病故,朱元璋没能与恩人相见。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没能见到当年的恩人,朱元璋十分遗憾,他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与明朝相始终。

也就是说,刘继祖的子孙后代都可以沿袭这一爵位。
在册封诏书中,朱元璋是这么说的: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刘继祖一个善意的小举动,被朱元璋一直铭记在心。
刘继祖的善举也为家族带来了无穷福祉,他的子孙后代享受了近三百年富贵,由此可见,人还是应该多做好事,虽然不求回报,但万一有惊喜呢!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