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不愿再归顺刘备是有原因的)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能力确实很强,尤其是在刘备的早期,比如他协助刘备击败曹仁部将吕旷、吕翔,又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另外,在他的筹划之下,刘备又以奇袭方式,成功夺取了樊城,上述种种,均是徐庶在投奔刘备之后,所建立的功绩。

  并且,在赤壁之战初,当庞统曹操献上连环计之际,只有徐庶,一眼看穿了这是东吴设下的一连串毒计。

  而当他找到庞统时,吓的庞统魂飞魄散,还以为计谋泄露了。

  (徐庶)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吓得庞统魂飞魄散。—《三国演义》

  从这几个细节中就能看出,演义里的徐庶,还是能力很强的,甚至丝毫不逊色于曹操麾下的五大谋士。

  哪怕是诸葛亮,徐庶也不遑多让。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演义中的徐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徐庶的能力并不是这么强,更准确的说,他没有表现出这么强的一面。

  历史上的徐庶,其前期经历,差不多和演义一样。

  徐庶原名徐福,豫州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他的出身,在以门阀为主的东汉末年来说并不高,史料记载为“寒门”。

  不过,虽说出身不高,徐庶却是个仗义之人。

  史料记载,他曾在早年间为了给伙伴报仇,不慎被官府所抓,但官府不管如何拷问,徐庶就是不说谁是自己的同伙。

  最终,他被好友救出。

  救出之后,徐庶弃武从文,而当时的颍川,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学术中心,称得上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国之大郡。

  比如曹操的谋士郭嘉、荀彧等,皆是出身于此。

  而在这种环境中,想不学好都难,因此,徐庶也很快学有所得,但正当他一心求学之际,平静的生活,被强制打乱了。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入长安,由于京师大乱,导致徐庶所在的颍川也受到影响。

  不得已之下,徐庶为了避乱,只得带着老母亲,与同乡人一起,南下荆州居住,以此来躲避当时的战火。

  到了荆州后,徐庶认识了诸葛亮。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为什么徐庶会在荆州认识诸葛亮呢?这就得说起诸葛亮年幼时期,那一段有点悲惨的童年经历了。

  诸葛亮的出生地,是在山东徐州的琅琊郡,而到了诸葛亮十岁的时候,由于董卓作乱,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来到了琅琊郡避难。

  但在公元193年,曹嵩计划去投奔曹操,结果刚走到半道,就被徐州牧陶谦派兵击杀。

  此事发生后,曹操大怒,继而大举兴兵,而在之后,一场由曹操主导的惨绝人寰的杀戮,在琅琊等地展开。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袭杀之……曹操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

  而当时的诸葛亮,时值丧父(其父亲诸葛珪,极有可能就是死在了这场杀戮中),不得已,只能带着弟弟诸葛均,投奔了叔父诸葛玄。

  但好巧不巧的是,当时的诸葛玄,带着一帮孩子(还有诸葛亮的两个妹妹),刚逃难至庐江(今安徽庐江)一带时,就接到朝廷征召,他被袁术推荐为了豫章太守。

  于是,诸葛玄又带着一帮孩子辗转去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

  到了豫章后,诸葛玄的太守没干几天,朝廷就派人顶替了他,而在这种情况下,他想起自己与荆州的刘表有故交,所以,就又带着诸葛亮等人,去了荆州。

  而在诸葛亮等人于荆州居住期间,徐庶逃难至此,因此,二人才会结识。

  结识之后,二人脾气相投,且对天下大势有着相同的看法,因此,关系逐渐升温,到最后,友情“特相善”,也就是很好的意思。

  一直到了十年后,也就是建安六年(201年),刘备来了。

  当时的刘备,犹如丧家之犬,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几乎是无处可去,最终,他也想到了荆州的刘表,所以,就来到了荆州。

  不久,刘表命刘备屯兵新野,也就是在这时候,徐庶前来投奔。

  史料记载,宾主二人见面后,相谈甚欢,刘备也对徐庶极为器重,徐庶呢,同样对刘备十分尊重,所以,自此君臣一体。

  历史发展到这里,基本上与演义中的一模一样,但自此之后,就开始有所不同了。

  徐庶是建安六年投奔的刘备,而一直到建安十二年,这整整六年的时间里,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徐庶相关的事迹。

  不仅没有大破曹仁,更没有奇袭樊城,总之是一片空白。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当然,刘备在此期间,确实也没啥太大动作,以至于还因为“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发出了“髀肉之叹”。

  但起码,他还有过一次奉刘表之命,拒夏侯惇于博望坡的行动,甚至还击败了夏侯惇。

  因此,如果徐庶在此期间有所作为的话,不至于在史料上未曾留下只言片语,即便博望坡之功不是徐庶的,但他作为谋士,也理应为刘备出谋划策想想将来,不至于让刘备发出“髀肉之叹”。

  但是徐庶没有,就这么白白虚耗了六年。

  所以由此可见,徐庶的能力,大概率不算太高,至少,要比写下《出师表》,帮助刘备规划未来的诸葛亮要差得多。

  当然,徐庶在此期间,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干,诸葛亮就是他在这个时候推荐给刘备的。

  在演义里,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时间,是他被迫去往曹操大营时,临走之际,又调转马头,回来给刘备举荐了诸葛亮。

  这便是著名的“元直走马荐诸葛”的典故。

  但是在历史中,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时间,就要早得多,具体是在建安十二年,当时徐庶的老母亲,还尚未被曹操擒获。

  也就是说,历史上徐庶,并没有在被迫离开的情况下,才举荐了诸葛亮,而是在很正常的局势下,向刘备提到了诸葛亮这个人。

  当时徐庶对刘备说,有个人,叫诸葛亮,自称卧龙,主公你要不要见见?

  而刘备则说,那你就把他叫来吧(君与俱来)。

  而徐庶则说,这人来是可以来,但不能就这么把他呼来唤去,主公你得屈尊前去,把他请来才行(将军宜枉驾顾之)。

  就这样,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便动身前去,至此,才有了“三顾茅庐”的美谈。

  这便是徐庶在刘备身边,所干过的最有意义,也最有功绩的一件事,那么,他为何会在这个时候举荐诸葛亮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多说法,甚至还有一种颇有“阴谋论”味道的说法指出,徐庶在这个时候举荐诸葛亮,是为了给自己的未来做打算。

  什么打算呢?因为当时的曹操,手握百万之众,占据城池无数,似乎有统一天下的势头,而反观刘备,也就比丧家之犬好一点,似乎就是一个末路英雄的人设。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徐庶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跟着刘备继续混的话,不会有啥前途,因此,就决定“跳槽”,去更大的公司谋求发展。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但正如我们现代人打工,离职前得有人顶替自己的岗位才行,所以徐庶就在跳槽之前,找了诸葛亮来“顶缸”。

  但是这种说法,个人认为,并不靠谱。

  当时曹操确实势大不假,但是徐庶推荐诸葛亮应该不是想跳槽,而是实实在在的想给才华横溢的好哥们诸葛亮,找个工作而已。

  毕竟前文也讲到了,他和诸葛亮的关系极好,既然关系好,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老板,肯定也会想着让好哥们一起来。

  况且退一步讲,建安十二年的刘备,再不济也比建安六年的刘备强点,如果徐庶真的是那种想攀高枝儿的人,那么直接在建安六年就投奔曹操得了,何必浪费这六年时间呢?

  别忘了,建安六年,徐庶之所以投奔刘备,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刘备“信义著于四海”。

  因此,这个时候徐庶举荐诸葛亮,确实没有什么“阴谋论”的想法,单纯的就是认为自己找到了个好老板,所以也想让好哥们一起来而已。

  而接下来不久,便是徐庶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了。

  徐庶投奔曹操的原因,与演义中也不一样,演义里是曹操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将徐庶之母抓来,但在历史上,徐庶之母则是被曹军意外擒获的。

  当时,刘表刚刚病死,临终前曾有意把荆州托付给刘备,但被刘备拒绝,最终在其死后,其次子刘琮代立,结果这哥们刚上位,面对曹操大军南下,直接干脆的就派使者向曹操递交了降表。

  递交降表倒也没什么,关键是,刘备对此一无所知。

  因此,驻扎于樊城,且后知后觉的刘备,得知此消息时已经晚了,期间,诸葛亮曾劝刘备,干脆攻打刘琮,以占据荆州,好歹有个落脚之地。

  但是,刘备以刘琮为同宗为由,选择了拒绝,之后,就率众开始了艰难的南行。

  由于人数太多(有很多荆州百姓以及官员将士),导致队伍行走缓慢,有人劝说刘备,不要去管那些百姓,不然曹兵追来的话就完了。

  但刘备,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了这么一句话。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这段情节,在老版《三国演义》中,就有入木三分的刻画,尤其是刘备站在船上,朝着一路跟随他的百姓,一边哭一边连连拱手的一幕,让人极为感慨(当时我都看哭了)。

  而徐庶的老母亲,就是在这期间,被曹军俘虏的。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三国志》

  而在得知自己老母亲被曹军擒获后,徐庶十分干脆利落的就向刘备提出了辞呈,刘备虽心有不忍,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徐庶。

  说到这里,就还得提提有些人喜欢提的“阴谋论”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徐庶这个人不地道,当时的刘备,可谓是正遭逢人生中最大的至暗时刻之一,而在这关键时刻,徐庶居然提出了离职。

  这不是不厚道是什么?

  从表面看,似乎确实如此,领导适逢大难,你作为员工不想着同舟共济,反而是第一个提出要跑路。

  但是,认真研究这里面的几个细节,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在这种时刻跟老板光明正大的提出离职,若是老板换做别人,比如曹操,最大的结果是什么?一个字,斩。

  哪怕是不斩,至少也不会这么轻易让你说走就走。

  但是徐庶在对刘备提出,自己“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后,刘备并没有为难徐庶,而是答应了他。

  难道徐庶就不怕刘备一怒之下斩了他吗?

  我想徐庶是不担心的,为何?因为他信任且尊敬刘备,他知道刘备不会为难他,也会同意放他走。

  同样的道理,既然徐庶信任刘备,以己度人,刘备自然也信任徐庶。

  所以,不存在徐庶看到刘备遭难,就琢磨提桶跑路的说法,至于他为何会在这个时候离开,其实跟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

  汉朝自打立国后,一直就倡导以“孝”治天下,孝道是立身、治国之本,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凡事均以“孝”为先。

  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一旦有不孝的名声,哪怕是才华再高也无济于事,根本没人会用。

  正是因为如此,在得知老母亲被曹军擒获,徐庶作为一个大孝子,必须得走,也不得不走,说白了,他在“完臣”和“孝子”之间,选择了后者。

  同样,这也是刘备虽说不忍其离去,但也无可奈何同意的原因所在,你总不能阻挡人家去尽孝道吧?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这便是徐庶为何要离去的原因,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说,徐庶是个不厚道的人,在关键时刻攀高枝儿去了。

  更不存在,是因为他受到了诸葛亮的排挤,不得不借此理由离去。

  那么,在离开刘备之后,徐庶为何没有再回到刘备这里呢?

  还是先说演义里,演义之中,他在离开刘备前,曾向刘备承诺,进曹营后将“一言不发”,也就是不会再给曹操献计,而他而已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比如前文提到的,他看出了庞统的计谋,但却不提醒曹操,致使曹操赤壁大败。

  还有,在演义里的”火烧博望坡“之后,徐庶还作为说客,再次见到了刘备,并告知刘备曹操的意图,提醒刘备做好打算。

  而在他临行之际,刘备想起往日的情谊,就想着把徐庶留下,但徐庶拒绝了。

  这个时候,徐庶是有机会留下的,不仅是在这个时候,赤壁之战中,徐庶也在,如果他趁着曹操大败转投刘备,同样也是有机会的。

  但他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其实这个原因也不复杂(注意,这里说的是演义),首先,徐庶在之前,已经因为老母亲的缘故离开过刘备一次,虽说情有可原,但是事情已成定局。

  本身当时他这么做,就是迫不得已,但在不明真相的外人看来,徐庶这就是“背叛”。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徐庶再度离开曹操,转投刘备,那就更坐实了他是个“两面三刀”之人,不免会惹人笑话。

  有道是君子无信而不立,如果徐苏这么做,那就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无信”之人,一旦如此,他还怎么混?

  所以,哪怕是在曹营一言不发,甚至被边缘化,他也不能离开。

  再者,徐庶之母,在得知徐庶归了曹营后,气的当场自缢,而安葬之地就在许昌,本身对于母亲的死,徐庶就心怀愧疚,而如果他再转投刘备,那么估计这辈子,都很难有祭拜母亲的机会了。

  身为一个孝子,徐庶做不到这一点。

  还有就是,演义里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已然推荐了诸葛亮,而有了诸葛亮的辅助,刘备必成大业,在这种情况下,徐庶怎么会再回去影响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呢?

  他也是一个深有自知之明的人,孰可为孰不可为,还是很清楚的。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另外,就演义来讲,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罗贯中不想再写关于徐庶的情节了,本身徐庶在史料上的记载就少,之所以把他放进去,很大程度是为了引出诸葛亮。

  说白了,徐庶在罗贯中笔下,有“工具人”的属性。

  而既然是工具人,那么完成任务后,自然就该退场了,如果再让他回归刘备,岂不是要多费笔墨?

  毕竟,《三国演义》里,需要写的人太多了,至于徐庶,就这么着吧。

  况且,赤壁之战后的季汉,逐渐抵达顶峰,但随即便开始了急速跌落,关羽阵亡、张飞被杀,继而夷陵之战后刘备病亡,再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一幕接着一幕,伤心之事是一个又一个。

  这么多伤心事,还是不要再多徐庶这一个吧,所以,不写也好。

  说完演义里徐庶为何不愿再归刘备,我们再来说说历史中的徐庶,为何没有选择再回到刘备身边?

  个人认为,一是没机会,二是没必要。

  前文讲到,历史中的徐庶,能力应该十分普通,并且还是以降将身份去的曹操那里,这两个因素加起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徐庶虽然投降了曹操,但却不会受到什么重用。

  事实上,在徐庶归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他的什么记载,这已经说明,徐庶并没有成为曹操的“高参”。

  当然,演义中说他归曹之后“一言不发”,这在历史上肯定是不可能的,曹操历来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如果徐庶真的这样“一言不发”,曹操可不会留着这么一个闲人,况且还是个降将。

  最大的可能就是,徐庶投奔曹操后,被随便授予一个官职,敷衍了事。

  而在此期间,或是为忠(不事二主),或是为孝(母亲健在),总之就是,徐庶受到心理或者现实的因素限制,无法再次叛逃投奔刘备。

  况且,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徐庶这属于跳槽,而跳槽一般都希望自己能混的比以前好点,但明显曹操不怎么信任他,更没有给他发光发热的机会。

  这时候怎么办?转头再找上一任老板吗?如果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是不是会让人笑话?

  所以,只能不回了,不管是混的好还是不好,硬着头皮必须呆下去,以后会有机会也说不定,但无论如何,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

  放在我们现代也是,都从上一个公司辞职离开了,并且还是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离开的,你好意思再回去吗?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回去,总得师出有名吧?比如刘备想尽办法邀请之类。

  但是似乎刘备并没有这么做,而在这种情况下,你让徐庶怎么回去?主动找刘备说自己还想回来吗?

  不好意思,这一点,徐庶还真做不到,就连吕布,也干不出这事儿。

  至于说为何没必要,则是因为在曹操死后,徐庶的地位在曹魏中提升了不少,虽说没能位列中枢,但也差不多了。

  史料记载,徐庶在公元220年,也就是曹丕继位那年,名字出现在曹丕的劝进表中。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时徐庶是作为劝曹丕篡汉登基的人之一,要知道名字出现在这里,性质是十分严重的。

  一来,刘备刘皇叔一辈子的心愿是什么?匡扶汉室啊,这一点,作为刘备曾经的手下,徐庶肯定知道。

  但他却劝曹丕篡汉,这摆明了就是不给刘皇叔面子。

  二来,这个劝进表,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把名字写进去的,必须是那些强力支持者才行,而假设曹丕篡汉失败,除了他会被朝廷诛杀外,劝进表上的人,有一个算一个,统统都是谋反大罪。

  当然,我们知道曹丕没有失败,但其中的意思一样。

  这就说明,徐庶在之后为了自己的仕途,也是拼了,而他这一拼,果然为他换来了还算不错的回报。

  公元223年,徐庶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这个右中郎将倒是没什么稀奇,但这个御史中丞就有点意思了,其职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检检察长,主要负责“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说的简单点,就是履行司法、弹劾、礼仪监督等职责。

  这可是个需要说很多话的职务,所以,再次说明,徐庶并非进了曹营后“一言不发”。

  而这个职务,虽说不算特别高,但也不错,至少对于像他这样能力普通,且是降将身份的人来说,已经相当可以了。

  同样,徐庶到了这会,都已经劝过曹丕篡汉,这与刘备匡扶汉室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因此,还让他怎么再回刘备身边呢?

  怎么都是过一生,就这样吧。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徐庶,与演义里的徐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的能力在演义里被刻意推高了不少,而实际上,他表现出来的能力十分一般(也有可能时候没机会表现),至于他为何不愿回到刘备身边,非不想,实在是没啥必要,也没有什么意义。

徐庶真实实力有多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