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琼凌烟阁排最后一位不受李世民待见原因(现在社会也要考虑这一点)

  尉迟恭凌烟阁排第七,秦琼却排最后一位,李世民为何不待见秦琼?隋文帝完成国家的大一统后,通过一系列的锐意改革终于开创了“开皇之治”。但是,他在晚年时期却偏听偏信,听取文献皇后的谗言废黜了太子杨勇,另立晋王杨广为太子,从而为隋朝的短命埋下了重大隐患。

  杨广登基成为隋朝的第二代君主后,为了迅速稳固自己的帝位而清理了一大批的功勋和旧贵。当时,作为关陇士族的代表人物,唐国公李渊长期被他猜忌和提防,得益于不断的韬光养晦才获得了转机,被任命为军事重镇太原的太守。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好大喜功和刚愎自用,立国不足四十年的隋朝就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危机。面对遍布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割据叛乱,他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军权逐渐被宇文化及所把持。

  身处太原的李渊静观时局的变化,既希望在乱世中分得一杯羹,又不敢表现得太过张扬。因此,他长期都处于举棋不定和犹豫不决的状态,似乎只差一个契机而已。

  在此背景下,作为长子的李建成和次子的李世民多次鼓动父亲早下决心,否则未来只能继续寄人篱下。617年,也就是大业十三年,他们密谋诛杀了隋炀帝派来监军的王威和高君雅,又派刘文静秘密出使突厥得到始毕可汗的支持,终于从太原正式起兵。

揭秘秦琼凌烟阁排最后一位不受李世民待见原因

  李渊起兵后,名义上继续拥护隋朝的政权,以“保隋爱民”为旗号只反对隋炀帝的暴政。自封为大将军后,他任命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同时兵发长安,任命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以看守大本营。

  在攻取长安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都身先士卒,逐渐赢得了士兵和将领的拥护。攻入长安以后,李渊继续在名义上拥护大隋的统治,推举杨广的孙子杨侑为新帝,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成为太上皇。

  618年,李渊在得知隋炀帝被叛军弑杀后,逼迫傀儡杨侑禅位于自己,从而正式建立了大唐帝国。他册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常驻都城协助自己处理国政,逐渐成了文官集团的代表;册立次子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统领军队进行征伐,逐渐成了武将集团的代表。

  李世民不辱使命,先后统兵击败了李轨、薛举、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和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伴随着这个过程,他在军中的威望也是与日俱增,不仅碾压了李建成,甚至不逊于李渊。

揭秘秦琼凌烟阁排最后一位不受李世民待见原因

  在常年的领兵作战中,李世民的麾下可谓猛将如云,比如李靖、尉迟恭、秦琼、程咬金、侯君集和李勣等。接下来,我们主要讲述秦琼和尉迟恭的不同选择与不同结局,探寻二人为何会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出现了如此的天差地别。

  平心而论,秦琼和尉迟恭都是隋末唐初的名将,也都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个人能力和战场功勋也在伯仲之间。如果非要找出不同点的话,那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像是一名职业军人,尽力避免政治站队和派系斗争,这也成为二人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不同的根本原因。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尉迟恭字敬德,祖籍位于太安狄那(今属山西省寿阳县),鲜卑族人。二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唐朝名将,都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甚至还一同被百姓敬为“门神”,千百年来守护着千家万户。

  秦琼最先投身于大将军来护儿的帐下效力,之后才投靠李密并成为瓦岗寨的主力战将。随着瓦岗军四分五裂,他无奈栖身于王世充并被任命为龙骧大将军,但内心却非常厌恶其心胸狭窄和阴毒狡诈,遂与陈咬金等人一同投靠了李世民。

揭秘秦琼凌烟阁排最后一位不受李世民待见原因

  在李世民的提携下,秦琼的军事才能被彻底激发出来,先后在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中屡建奇功。李渊登基称帝后,下旨册封他为翼国公领左武卫大将军之职,之后更是被加授上柱国。

  尉迟恭出身贫寒,早年间以打铁为生,练就了强健的体魄。隋末天下大乱时,他因为衣食无着才被迫投军,通过英勇作战而被刘武周授以偏将之职。

  619年,也就是武德二年,刘武周在突厥的暗中支持下举兵南下进攻李唐,尉迟恭也随军出征。攻占太原后,他跟随宋金刚继续南下,先后攻克了晋州和浍州等地并且声势浩大,迫使李世民急调关中兵马率领秦琼前来御敌。

  唐军经龙门后踏坚冰很快渡过黄河,于柏壁扎营与宋金刚和尉迟恭对峙,依然处于胜少负多的状态。在敌军得胜后返回浍州的途中,秦琼率兵在美良川将其击破,从此赢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揭秘秦琼凌烟阁排最后一位不受李世民待见原因

  620年,也就是武德三年,宋金刚在与唐军的相持中粮草不济只得向北败走,李世民率兵一路追击至介休。面对强大的唐军,尉迟恭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在螳臂当车,于是献出介休和永安二城主动降唐。

  从此以后,尉迟恭成为了李世民的爱将,还多次冒险搭救主公于乱军之中,建立起了亲密的主仆关系。凭借累累军功,他被加封为吴国公并领右武候大将军之职,成为唐军将领的代表性人物。

  尽管秦琼和尉迟恭都是当时最强的将领,也都在唐初完成大一统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是,李世民对待这二人的亲疏远近却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存在着天壤之别,因为深知前者效忠的是唐朝社稷,而后者效忠的是他自己。对此,魏征就曾经做出过透彻的评价:

  秦琼是社稷之臣,尉迟恭是个人之臣。

揭秘秦琼凌烟阁排最后一位不受李世民待见原因

  在唐朝的建立和扩张过程中,李世民的功劳无疑是巨大的,更是凭借军权对帝位产生了觊觎之心。不过,李渊不同于杨坚,他不愿意看到兄弟相残,因此越来越明显地扶持李建成,越来越明显地打压李世民。

  对于两兄弟之间的争斗,对于皇家的内部倾轧,秦琼表现得非常克制,也非常隐晦,尽量避免涉入其中。但是,尉迟恭却不这样,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李世民,甚至还怂恿对方发动兵变。

  626年7月2日,也就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直接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斩杀,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唐高祖李渊只得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两个月后就匆忙禅位。

  在事关整个历史走向和皇位传承的玄武门之变中,秦琼显然不及尉迟恭那么积极和主动,因而遭到了李世民的猜忌。据《旧唐书》记载:

揭秘秦琼凌烟阁排最后一位不受李世民待见原因

  秦琼从诛建成、元吉。

  作为军事主帅,只通过一个“从”字就很能说明他的态度,绝对谈不上积极主动。而在《新唐书》中,只是详细记录了尉迟恭和程咬金等人如何参与玄武门之变,完全没有提到秦琼也曾经参与其中。

  后世分析,由于秦琼长期都坚持中立的态度,他很可能没有参加这场政变。退十万步讲,即便他真的参与了这场政变,也只是无可奈何的消极敷衍而已,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起码,比起尉迟恭是肯定差远了!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而且还向高祖李渊彰显了自己的实力。登基以后,唐太宗虽然继续给予秦琼高官厚禄,但却并没有真正委以重任,基本上将他闲置了。不过,尉迟恭也没有再被继续重用,这只能怪他自己。

揭秘秦琼凌烟阁排最后一位不受李世民待见原因

  尉迟恭自恃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功,之后开始豪横起来,脾气更是大到见谁骂谁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下,朝中越来越多的大臣都与他发生过龃龉,终于引起了唐太宗的不满。

  为了打压尉迟恭,也为了消除玄武门之变的不良影响,唐太宗李世民借故将尉迟恭调离长安。此时,他终于在高人指点下识趣了,主动提出解除兵权后告老还乡,还在退休期间迷恋上了修道和炼丹,真正开始颐养天年。

  638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十二年,秦琼在家中病逝,追赠徐州都督和胡国公,谥号为“壮”。比起他来,逍遥自在的尉迟恭却活得更久,直到658年,也就是唐高宗显庆三年才去世,追赠并州都督和司徒,谥号为“忠武”。

  在贞观十七年时,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打造大唐帝国的功臣们,特地下旨在凌烟阁内绘制了二十四幅画像以供后世供奉,史称“凌烟阁功臣”。根据钦定的排名,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茂公和秦琼。  显然,秦琼生前并没有看到自己入选“凌烟阁功臣”,而尉迟恭却看到了。而且,以前者的功绩和地位,似乎不应该位列最末位,看来唐太宗李世民始终都对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鼎力相助自己而耿耿于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