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体现的是人性的丑陋)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在古代,那个将读书考试做官奉为金科玉律的时代,又为何会有这句话呢?那么话说回来,这句话是谁说的?而这句话的上一句又是什么?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

  前因后果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出处,是清朝的诗人黄景仁。

  说起来,这位几乎骂遍了读书人的黄景仁,其实也是个相当优秀的读书人。

  黄景仁出生于1749年的江苏常州府,虽然童年的经历比较悲惨,四岁就沦为了孤儿,但是却早早地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1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写诗作词,是当地著名的读书种子。

  后来,黄景仁更是因为学问扎实,与那位首先提出了系统人口论的大学问家洪亮吉,并称为“常州双杰”。

  按理来讲,以黄景仁的早期表现,以后也绝对是读书当官的好苗的才对呀!

  可事实却是,黄景仁这一辈子他都没能考上科举。

  而这首靠着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杂感》,就是在乾隆三十三年,又一次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的黄景仁,在感慨之下所作。

  但其实,这句诗还有上一句:“十有九人堪百眼”。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这一辈子遇上的人,十个人里有九个人都只会给你送白眼!

  在结合后半句以及黄景仁做这首诗时的处境,实在是很贴切呀!

  想想那些高考之后也是名落孙山的考生就可以理解了。

  这两句诗真正的意思,其实是作者在名落孙山之后感到了亲朋好友的白眼后,感慨自己这些读书人若是不能考个功名,就会被人看不起罢了,根本就不是所谓的读书无用论。

  事实上,黄景仁这一辈子虽然都没能够科举做官,但靠着真才实学,还是在县衙里谋了个县丞的官位,多少也算是实现了阶级跨越。

  别小看了县丞,虽然只是一个区区的八品官,但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那也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存在了。

  可惜的是,黄景仁好像就真跟当官无缘,当了县丞没多久,就因病而亡了,享年34岁。

  另外说一句,那位和黄景仁并称的洪亮吉,官运倒是不错,44岁的时候,以第一甲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入仕,并且曾经很受嘉庆皇帝的重用。

  可惜的是,在后来,当嘉庆皇帝下令希望大家能够直抒利弊,以改革弊端时,洪亮吉当即给皇帝上奏者里面详细地陈述了如今大清官场腐败、军备涣散、法律严苛等多项弊端。

  结果就是嘉庆皇帝大怒,差点就把这位实话实说的洪大人推出午门斩首示众了。

  好在这位皇帝属实是个心软的主,这辈子除了杀和珅杀得痛快外,对付其他官员那真就是佛庙里的神像,纯摆设。

  所以,洪亮吉侥幸保住了一条命,但却也被发放到了新疆的伊犁充军。

  经过这番变故后,洪亮吉也是再也没有了当官的心思,老老实实地在家待了十年去世。

  唉,一个是怀才不遇,壮年早亡,一个倒是有过展示才华的舞台,结果却碰到了一个坑人的皇帝。

  也真不知道,这对双杰要是在阴曹地府碰面的话,会如何吐槽各自的遭遇?

  书生无用?还是儒生误国?

  话说回来,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一方面中国古代推崇读书,另一方面又会有类似于书生无用、书生误国的言论呢?

  要知道,在唐朝时,可还有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呢!

  这里就不得不从中国的选官制度,或者说官员的考试教材,或者说儒家的兴衰讲起。

  总是有人喜欢把儒家当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儒家从来都代表不了中国的传统,甚至在先秦的时候, 儒家就不是主流。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儒家太痴。

  老子说,儒生们总是喜欢追求古礼,这是违背了自然规律的。

  说实在的,老子这话说得简直就是客气了,像韩非子之类的法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儒家他们就是一群只会嘴炮食古不化,没有勇气面对变革和现实的害虫!

  这话虽然极端,但其实也是真的,因为如果你了解了先秦,那么你就会发现,先秦百家中治国能干事的是法家,无论是魏国还是秦国,又或者是后来的赵国,他们的强大都是走法家变法图强的道路。

  反正没有一个听孔子的。

  那么法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答案是实在!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时代有了变化,那就跟着变,不要很被从前的框框架架所限制,而且法家执政也很少像儒家那样喜欢树立一个崇高的道德榜样,来推崇看不见摸不着,全凭一张嘴的教化。

  他们喜欢更加实在的,能看得见的东西,比如说商鞅在秦国制定法律并且进行普法工作,让老百姓知道什么事情做了能得奖,什么事情做了要受罚。

  规矩一条一条地摆出来,犯了法就不要讲什么道理,按法办事就完了。

  当然了,如果你立了功,那么军功授爵制走起,立多大功得多大赏,也不给你谈什么崇高的理想,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按我的规矩来有好处。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

  这就是秦国这个唯一一个没有被儒家影响的国度能够干挺六国的原因。

  别扯什么仁义道德王道大旗,我就想问问你,我给你卖命能有什么好处?

  当然了,可能有人会说秦朝的灭亡不就是因为法家的残暴吗?

  对此,我不想反驳什么,因为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太过宏大的问题,我只能说如果法家真的那么没用,那么被秦朝干挺的六国是不是更加废物?

  如果法家真的是祸国之学,那么,西汉前期的君王,无论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还是汉武帝,甚至是汉宣帝,又为什么都还是走法家的道路?

  甚至,汉宣帝还曾对迷信儒家的太子发出了“乱我家天下者,必太子爷”的感慨!

  汉宣帝的忧虑是正确的,后来的西汉真的就被儒家包装起来的圣人王莽,以一种相当意外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统治。

  只不过,打脸的是,王莽成为皇帝后,真的就按照儒家的政治蓝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恢复儒家念念不忘的周礼、井田制…

  然后,就把自己玩崩了!

  王莽用残酷的现实告诉了我们,儒家这玩意儿,你搞个教育是可以的,治国那是真坑爹的。

  书生无用,儒家误国,也得到了最好的历史实验。

  可惜的是,已经靠着儒家经典掌握了仕途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才不会管这些,于是乎,东汉继续盛行儒家,结果就是东汉真的也配叫汉吗?

  之后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我们所熟悉的三国时代,那些被儒生们诋毁的曹操、刘备倒是都作出了一番事业,至少能够抵御外辱。

  可是等到西晋建立后,一群都是靠着儒家经典传家的世家大族,却硬生生玩出了个五胡乱华的千古大乱!又一次彻底粉碎了儒家治国的谎言。

  因此,等到隋唐时期,儒家其实已经不受待见了,没办法,之前你们治国的表现实在太糟糕了!

  人家法家好歹还有几个成功的案例,你们儒家这全是失败的教训啊!

  可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越发僵化的儒家

  说来也是无奈,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好和更好之中挑选,而是在差和更差之中选择。

  封建统治者有没有意识到儒家的弊端?

  他们当然意识到了,可是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选择,而是不想选择。这一点,从八股文中就可以看出。

  我们总说八股文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完善,但也是八股文毁掉了儒家最后的生气和读书人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为什么?

  因为八股文没用啊!

  问一句,八股文里有教给你如何治理百姓的学问吗?

  没有。

  再问一句,看了八股文,能够知道如何富国强兵吗?

  也没有啊!

  那你考八股文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做官,可是你通过八股文做上官之后,你知道该怎么做官吗?

  答案是不知道。

  结果就是,如果你系统地了解过明清的官僚制度,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在明清时代,那些拿着大印的县令、知府往往是空架子,真正干活的是底下的小吏!

  并且最可怕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在地方上非常盛行,连中央也是如此。

  比如说乾隆时期,头上还挂着户部尚书的将军福康安打了胜仗后去户部报销。

  你猜猜怎么样?其他的官员自然是不敢拦着这位顶头上司,可是看库房的小吏却硬是向福康安要了一笔孝敬,而福康安还没办法回绝。

  因为如果不满足小吏的要求,那么自己这个户部尚书一分钱都别想拿到手。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

  但这就是现实,前文中的嘉庆皇帝就曾经大骂:满朝公卿皆尸位素餐之辈,治天下者,小吏也!

  那么小吏算不算读书人呢?答案是不算。

  科举之后,小吏就被打成了下九流,不配与读书老爷们并列。

  然后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自以为读书人的官老爷们却根本就没有行政能力,完全依靠着这些被自己看不起的小吏。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成了骂人的词汇,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