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宗延简介资料(让人科学认识地震的第一人)

  我国历代《五行志》等书中记录地震数据八千多条,但多认为地震是天人感应,天示异象,是王朝衰败的征兆,而第一次引入西学概念,用科学态度看待地震,则是明朝李宗延。

明朝李宗延简介资料

  李宗延,字景哲,号崧毓,是汝宁府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人。1622年,升户部右侍郎。1623年九月,升仓场尚书,改户部尚书。1624年十一月,改吏部尚书掌都察院,为左都御史,特间兵部尚书。1625年十二月,以年老致仕。1627年七十三岁去世,赠太子太保,谥庄靖。

明朝李宗延简介资料

  李宗延以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学者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西方数学著作,是最早把西学介绍到中国的人。而西方地震学说的引入中国,则是从李宗延开始的。

明朝李宗延简介资料

  泰昌元年(1620年),李宗延起补任职,到了北京,与来中国北京传教的洋人龙华民、汤若望都有交往。天启三年(1623年)三月和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他两次邀请汤若望推算月食时间,均得应验,这让他对西学颇为信服。天启四年二月三十日(1624年4月17日),河北滦州发生地震,波及北京,导致京师宫殿动摇有声,铜缸之水腾波震荡。与当时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天人感应,天降预兆,或认为地震是“地下有蛟龙或鳌鱼转身而致者”不同,李宗延首先想到了西学。震后不久的三月初三谷雨日,龙华民拜访李宗延。谈话间,李宗延问起西学里关于地震的解释,认为西学“格物既精,则其所以然,定有考究而可言者”(《地震解》卷首语),希望龙华民能够整理出来,解开自己心中对地震成因的疑惑。

明朝李宗延简介资料

  龙华民,字精华,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1559 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来到中国。初在澳门,不久前往广东韶州传教 (1598—1611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被利玛窦(1552—1610年)指定为耶稣会中国教区负责人(1611—1622 年),次年(1611年)到达北京。大部分时间在北京传教。天启三年(1623年)他转任耶稣会北京教区负责人,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入清后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在中国去世。

明朝李宗延简介资料

  为释解李宗延的疑惑,龙华民回去后,就从亚里士多德等“先达格物穷理者”中“摘其著显者”(《地震解》卷首语)撰成《地震解》一书,分震有何故、震有几等、震因何地、震之声响、震几许大、震发有时、震几许久、震之豫兆、震之诸征九章,以较为学术的态度解释地震成因,开启了西方地震学知识东传的先声。

明朝李宗延简介资料

  这本书开始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并未刻行。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北京周边定兴、饶阳、密云、武邑等县接连地震,损毁无算,伤亡惨烈,谣言四起,时人莫不震恐。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地震的知识,五月夏至日,龙华民“以告李太宰(即李宗延)者告之,因刻以广之”,决定将写给李宗延的这本小书公开刊刻发行。

  《地震解》整书有2800余字,着墨最多的是“震之诸征”,次为“震有何故”,重点讲述地震前的征兆和地震形成原因,让国人第一次接触西方地震知识,在我国地震研究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具有先驱作用。

  1626年明刻本《地震解》早已散佚,现在流传下来为清康熙十八年刻本及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空际格致》合订的民国聚珍仿宋印书局本。2013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全四册)》有收录。2017年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二辑)》潘澍原对这本书进行了点校标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