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安史之乱重点说这两人是有原因的)

  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和史思明呢?安史之乱,顾名思义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叛乱,但历史上安禄山的名气却比史思明大得多,这对史思明当然是“不公平”的了。

  既然能跟安禄山一起成为一场叛乱的首领,那史思明当然也不是简单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史思明、安禄山的成长之路。

  史思明与安禄山是同乡,都出自于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史思明是突厥人,而安禄山则是粟特人,两人出生日期只差一天,从小就是一起玩耍的好朋友。

  从血缘上来说,安禄山其实是半个突厥人,因为他的母亲是突厥人,他从小父亲去世,就在突厥部落长大,因此与史思明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

  不过,突厥作为唐朝灭亡后投降的民族,长期遭受唐朝欺压,因此安禄山与史思明对汉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认同感,这也是他们后来造反的原因之一。

  据记载,史思明与安禄山长大后,都通晓六蕃语言,因此当了互市牙郎,充当互市里的中介,帮助各国商人协商物价,靠着这份职业养活自己。

  不过,史思明与安禄山都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赌博,结果两人全部倾家荡产,史思明为了躲债逃到奚人部落,而安禄山则干起了偷鸡摸狗的营生。

  史思明来到奚人部落后,被抓去见首领琐高,他却谎称自己是大唐使者,琐高因此不敢杀他,还好吃好喝伺候他,后来他又吹嘘大唐十分强大,琐高感到更加害怕,于是亲自率领三百士卒护送他回国。

  史思明将奚人骗到平卢,又秘密与平卢军使裴休子联络,裴休子便派人杀掉三百奚人士卒,还抓住了首领琐高,与史思明一起送到幽州。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

  当时,张守珪担任幽州节度使(也就是范阳节度使),他听说史思明的故事后,非常欣赏他,就将他任命为果毅都尉。

  不久后,安禄山也因为偷羊而被抓,张守珪本打算杀掉他,但他临危不惧,颇有英雄气概,张守珪觉得他不是一般人,于是下令释放他,也将其任命为果毅都尉。

  就这样,史思明和安禄山再次相逢了,两人一起成为张守珪的捉生将,专门到敌占区捉拿奚族和契丹族士兵,表现十分出色。

  后来,安禄山做到了平卢兵马使,算是混出个人样来了,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后来他通过重金贿赂朝廷来的使臣,让使臣回京之后四处宣传自己,结果成功引起了唐玄宗的关注。

  唐玄宗源源不断地听到安禄山在边境战斗的功绩,因此对安禄山越来越喜欢,他甚至多次当着大臣的面夸赞安禄山。

  742年,唐玄宗设置平卢节度使,由安禄山担任,同时他还兼任了御史中丞,将影响力扩充到了长安。

  安禄山成为节度使之后,没有忘记好朋友史思明,他任命史思明为知平卢军事,还带着史思明一起入朝觐见天子,唐玄宗认为史思明军事才能突出,对其褒奖有加,还给他赐名为思明,史思明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自那之后,安禄山和史思明就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安禄山一心一意巴结唐玄宗和杨贵妃,而史思明则想通过战争来建功立业。

  据史书记载,史思明相貌丑陋,弯腰驼背,头发稀少,性格急躁、狡诈;安禄山虽然也不是个帅哥,身体还十分肥胖,但颇具喜感,让人不那么讨厌。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

  安禄山自从当上节度使之后,经常去长安公干,他见杨贵妃十分得宠,于是经常给杨贵妃送去胭脂水粉和金银财宝,有时候甚至拖着配胖的身体入宫给唐玄宗和杨贵妃跳胡舞,逗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大笑不止。

  后来,安禄山为了拉进与杨贵妃的关系,竟然认杨贵妃为养母,杨贵妃甚至毫不避讳地为他举行洗三仪式。

  通过巴结唐玄宗和杨贵妃,安禄山的仕途十分顺畅,最后一人兼任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还掌握了边境马匹的贸易权。

  那时候,唐朝在边境有十个强大的节度使,掌握了五十多万人马,安禄山一人身兼三个节度使,手握数万精兵,实力十分强劲。

  反观史思明,他作为安禄山的副手,却一直代替安禄山在边境地区与契丹等族交战,虽然立下了许多战功,但都被记在安禄山头上了,在长达十余年时间里,他都只是个将军而已,只不过后来得了个太守头衔。

  不过,史思明当什么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安禄山对他十分信任,将其视为心腹,他因此过得十分富贵,娶了很多老婆,也生了好几个儿子。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发起了安史之乱,他率军十五万南下反唐,任命史思明为先锋。

  叛军势如破竹,只花了三十三天,就攻克了洛阳,史思明可谓居功甚伟。

  史思明打仗有个特点,那就是到到之处,纵容将士烧杀抢掠,战利品还不用上缴,将士们因此士气非常高,战斗力自然就更强了。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

  不过,史思明的这种做法,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无数无辜百姓死于叛军之手,所到之处鸡犬不留。

  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自称皇帝,建立大燕,下令史思明经略河北。

  不过,当时河北还在唐朝手中,李光弼、郭子仪等人率领数万大军在此,在最初的交战中,史思明几次战败,损失了几万人马。

  但是,当年六月潼关失守了,安禄山攻入长安,引起了唐廷巨大的恐慌,不久后李亨称帝,调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人回援,史思明趁机反攻河北。

  当时,史思明只有几千人,而颜真卿、颜皋卿等人却号召河北十七郡反抗,有人马二十余万,双方实力根本不成正比。

  但是,史思明脑子比较灵活,他派人抓捕了信都太守乌承恩的儿子,迫使乌承恩率众投降,他因此得了五万士卒,以及一万余马匹。

  靠着这五万多人,史思明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将颜真卿等人击败后,彻底占领了河北。

  占领河北之后,史思明拥兵十余万,开始进攻山西,准备从山西进攻唐肃宗的老巢灵武,期间他与李光弼等人交手数次,互有胜败。

  不过,就在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不下的时候,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竟然将其弑杀,自己当上了大燕皇帝,史思明的人生转折点也由此到来。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

  安庆绪继位之后,让史思明回撤到博陵,并封其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

  史思明与安禄山关系好,不代表他跟安庆绪就是一路人,实际上两人根本搞不到一块去,他便率军来到范阳。

  当时,史思明抢夺了大量金银财宝,全部被他拉到范阳,堆积如山,他下令将士坚守城池,企图将范阳据为己有,并且不再听从安庆绪的号令了。

  到这个时候,叛军实际上分裂成为史思明和安庆绪两部分了,安庆绪的实力虽然更强大,但面对着朝廷军的围剿,再加上他不是个合格的统帅,因此经常战败。

  至德二载(757年)十月,安庆绪惨败于河南三门峡,部众溃散,他因此不得不放弃洛阳,其麾下大将北平王李归仁见势不妙,趁机率领三万余人逃往范阳,全部被史思明收编。

  安庆绪稳住脚跟后,又收集了数万残军,实力有所恢复,他觉得史思明公然跟自己作对,就感到很不高兴,便派遣阿史那承庆率领五千人到河北,名义上是去招募士卒,实际上是为了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鬼精鬼精的,他见安庆绪对自己动了杀心,也不想当砧板上的肉,于是设计将阿史那承庆所部五千余人全部杀掉,并以此作为投名状,投降了唐朝。

  唐肃宗十分高兴,颁布诏书册封史思明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

  就这样,史思明不但得到了整个河北,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王,实力因此大增。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

  但是,史思明其实还有自己的小心思,他不愿意遭受安庆绪的报复,于是偷偷派人与安庆绪重新结成联盟,并暗中招募士卒,以扩大自身实力。

  史思明的一举一动,被唐肃宗派去的官员探查到了,唐肃宗因此十分生气,派人暗中收买史思明的大将乌承恩,让乌承恩设计杀掉史思明。

  只不过,乌承恩做事不太周全,被史思明察觉了,史思明勃然大怒,下令杀掉乌承恩,然后再次反叛唐朝。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肃宗派遣郭子仪等率军二十万攻打安庆绪,安庆绪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被消灭了,无奈之下只得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还说只要史思明出兵,他就让出皇位。

  史思明十分心动,于是发兵十三万救援驻守邺城的安庆绪,半路上他顺手将朝廷军占据的魏州给攻克了,然后迫不及待地在魏州登基称帝,自称大圣周王。

  就这样,史思明也当了皇帝,但他也知道如果安庆绪被消灭了,自己就成为唐军的目标,因此决定救援安庆绪。

  这一次,安庆绪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竟然一举将朝廷军给击败了!

  当时,唐军已经将邺城围得水泄不通,史思明探知情况后下令,大军驻扎在离邺城五十里外,然后派遣精兵日夜袭扰唐军大营,并派人伪装成唐军将士,袭击唐军的运粮车队,导致唐军疲于应对,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

  当唐军烦不胜烦的时候,史思明这才派人向唐军下战书,唐军当即同意。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六日,唐军集结六十万人马在安阳河北岸列阵,史思明却只带着五万精锐骑兵迎敌,唐军以为这只是史思明的侦察部队,就没有太在意,却没想到史思明突然发起进攻,李光弼、王思礼仓促迎敌,死伤惨重。

  当时,郭子仪正在后方正军备战,前方士卒突然向后方溃败,再加上突然刮起来大风,导致他无法组织有效进攻,史思明却紧追不舍,最终将郭子仪也给击败了。

  一时间,唐军丢盔卸甲,四散而逃,要不是郭子仪整顿人马拦截史思明,唐军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

  史思明在对朝廷军取得大胜之后,信心也倍增,他认为朝廷军也不过如此,于是对安庆绪的能力产生怀疑,也由此动了杀心。

  史思明在击败唐军之后,率军来到邺城外,此时安庆绪已经派人出城夺了粮草,便不打算接纳史思明,其实他是担心史思明趁机吞并他的部众。

  史思明也知道安庆绪的心思,于是驻扎在城外不走,只是派人封锁各个城门,这让安庆绪十分着急,无奈之下只得率军出城见史思明。

  安庆绪再次表示,愿意将皇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却突然大怒,斥责安庆绪弑君篡位,是大逆不道之举,说完就下令将安庆绪及四个兄弟杀死,安庆绪的亲信部众三千余人也一同被杀。

  在杀掉安庆绪之后,史思明改称大燕皇帝,自此他成为叛军首脑人物,安史之乱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邺城之战中,唐军之所以失败,还在于唐肃宗猜忌大将,六十万大军竟然不设主帅,导致诸将之间无法协同作战;再加上监军鱼朝恩瞎捣乱,干涉战争部署,还进谗言导致郭子仪不受重用,战后还被唐肃宗召回。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

  史思明见唐军混乱不堪,于是再次集结人马进攻河南,准备再次攻克洛阳,负责抵抗的是大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等人。

  其实,唐军不是没有大将可用,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都是值得信任的,史思明未必是他们的对手,只要朝廷不瞎指挥就行。

  不过,这一次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还是未能幸免,唐肃宗及鱼朝恩等人又在背后操控,导致唐军与史思明在河南相持了两年多,竟然败多胜少。

  到最后,史思明不但攻克了洛阳,而且直逼潼关,大有安禄山当年一口气拿下洛阳和长安的势头。

  这个时候,史思明可谓春风得意,不过他的儿子史朝义却不开心,几次与唐军交战都战败,史思明感到很生气,就对人说,这小子终究不争气,不配当我的儿子!

  史朝义听说这事后,感到十分惶恐,后来他去见史思明,史思明竟然对他说,等我拿下陕州,再斩了你这个家贼!

  事实上,史思明一直不喜欢史朝义,反而喜欢小儿子史朝清,并且他时常有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的想法。

  史朝义平时为人谦恭,爱惜士卒,深得人心,在军中威望甚高,但他也是个有野心之人,他见史思明准备杀掉自己,就决定反击。

  不久后,史朝义买通史思明的侍卫,然后带人进入大帐,将史思明给给杀掉了。

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资料介绍

  史思明一死,叛军立即陷入四分五裂,一些人投降唐朝,一些人自立为王,还有一些人跟着史朝义继续负隅顽抗。

  只不过,史朝义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没有坚持多少时间就被击败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也告一段落。

  看完史思明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作为安禄山的副手,大多数时候都站在幕后,不像安禄山那样时常抛头露面,也没有那么多故事和绯闻,更不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因此知名度就不如安禄山高了。

  但是,史思明也绝不是个简单人物,他屡次跟唐军激战,李光弼、郭子仪等人都在他身上没有讨到大便宜,要不是他被儿子史朝义给杀死了,恐怕他攻克潼关,重新夺取长安,也不是没有可能。

  后世许多史学家也认为,史思明的军事才能其实在安禄山之上,甚至有人说,史思明是个可以灭掉唐朝的人物。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