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武帝杀马邑之围将领王恢原因(真就非杀不可吗)

  汉武帝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非杀不可呢?汉匈之战死的第一人本应是张骞,却成了王恢,你说冤枉不?

揭秘汉武帝杀马邑之围将领王恢原因

  早在“马邑之围”前五年(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就听匈奴降者说,匈奴灭月氏,用月氏国王的头颅做酒杯,你说由此而西迁的大月氏能不恨匈奴吗?

  于是刘彻就安排“汉中人”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却被匈奴拦截。匈奴单于就对张骞讲,月氏国在匈奴以北,你们汉使怎么可能绕过我去找他们呢?算了,我也不计较了,看你是个人才,就留下来给我服务吧?

  虑及使命未成,张骞就忍了,“持汉节不失”。看着张骞孤单,匈奴单于又给了他一个匈奴女人,想要他在这里娶妻生子。张骞本不想从,不料,这个匈奴女子却跪了,说哥啊,你不睡我,单于就会把我给卖了。奴婢我求求你了……张骞一看,不能让人家女孩子家为难啊!于是张骞便与这个匈奴女子有染,并诞下一子:

  留骞十馀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传》

  至于张骞的这个匈奴妻子和儿子后来去了哪里,史书就无有记载了。

  所以说,大家不要一提张骞被匈奴拦截,就气得不行。事实上,张骞在匈奴的日子还是不错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匈奴待十年之久——于前126年,趁匈奴内乱之机返回长安。

  不过,也幸亏匈奴单于挽留了张骞,不然,若是将其“遣返”回汉,结局肯定和之后的王恢一样,被刘彻“诛杀”!

  马邑之围

揭秘汉武帝杀马邑之围将领王恢原因

  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就已经说明其对匈奴动武的决心,而双方的第一轮交锋,则是发生在张骞出使匈奴3年后了(前135年):“匈奴来请和亲”。

  和还是不和呢?这是刘彻第一次处理涉匈事务,有些拿不定主意,便“下其议”,与群臣商量了。

  就此,大行王恢站出来说:“我们与匈奴和亲,不过几年,匈奴就反了,有什么用呢?还不如不答应他们,出兵攻打得好。”

  王恢是燕地人,多年来戍守边郡,对匈奴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所以力主对匈开战战。

  然而,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说得也很有道理:“匈奴人像鸟一样迁徙,难得而治,自上古以来就难以管理。要打匈奴,汉军就必须千里行军,还没等开打就已经是兵疲马乏,而匈奴则可以逸待劳,真真是未见其利,先见其害啊!”

  ……

  “兵者,凶事也,”岂能不慎?于是谨慎期间,武帝选择了忍让,“遂允和亲之策”。

  谁成想,两年后(前133年),王恢再度建言出战:“……现在海内一统,全赖以陛下之威,而匈奴仍然侵盗不止的原因,就是他们没被我们打趴下,心中不恐惧而已。我认为我们应该主动出击。”

揭秘汉武帝杀马邑之围将领王恢原因

  对此,韩安国又怼了上来,他说,……虽然屈辱,但高祖仍听从建议,“奉金千斤”与匈奴和亲,不是因为怕了匈奴人,也不是不想雪“白登之耻”,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从大局出发,“至今五世利”。

  “今边境屡遭侵略,士卒伤死,棺车相望于道,这哪里是什么大局呢?和亲带来的和平在哪里呢?”

  “并非如此,我听说打仗要选好时机,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而现在汉兵长驱直入,难以为功啊!”

  “这有什么难的?我现在所说的攻打匈奴,也不是要汉军直入腹地,而是要给单于下套,诱其至边关要塞,然后以伏兵击之。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于后,如此便万无一失,匈奴可擒矣。”

  ……

  事实上,王恢这里的这“诱敌深入”之策也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马邑富豪聂壹的主意。其方略是,一方面由聂壹充当间谍,潜入匈奴,诱骗匈奴来马邑“纵兵”——所谓“纵兵”,不过是烧杀掳掠的“代名词”罢了;另一方面,则将汉军藏在马邑谷中,待匈奴进入马邑后,围而歼之。

  刘彻一寻思,这个计策不错啊,值得一试,于是下令汉军出征,“马邑之围”进入实施阶段:

  夏,六月,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将车骑、材官三十馀万匿马邑谷中,约单于入马邑纵兵——《资治通鉴•汉纪十》

揭秘汉武帝杀马邑之围将领王恢原因

  起初,一切进展顺利,聂壹斩杀了马邑“罪囚”,并将其头颅悬挂在马邑城下,以忽悠单于使者:“我已经把马邑的官吏都斩杀了,你们快来!”

  匈奴单于信以为真,遂将“十万骑入武州塞”。可单于大军行至距马邑“百馀里”的地方时,却发现了一件怪事,只见千里沃野上遍布牲畜,却不见放牧人,这是什么情况呢?单于心下疑惑,转而攻打附近的雁门要塞(位于马邑北一百里处),“得雁门尉史,欲杀之,尉史乃告单于汉兵所居”。

  得,军事机密一泄露,谁还会往圈里跳呢?于是单于“引兵还”。

  不久,单于撤军的消息传来,各个汉军将领也只得罢兵而还。值得一说的反倒是王恢,他的任务是,战斗打响后,率军进攻匈奴“辎重”。现在,听说匈奴没上当,“还,兵多,亦不敢出。”

  至此,本应开打的“马邑之战”不了了之。

  或许,在很多朋友看来,“马邑之战”虽未开打,但也没有损兵折将,算是个“两分”结局吧?那么王恢的“罪过”就并不大,最起码“罪不及死”。

  事后,刘彻“怒”,并让廷尉追究王恢责任。结果,廷尉认为其“观望曲行避敌,当斩”。

  眼见性命不保,王恢家人便向当朝丞相、刘彻舅舅田蚡行贿“千金”,指望他在武帝面前美言几句,救下王恢性命

揭秘汉武帝杀马邑之围将领王恢原因

  田蚡不想触这个“霉头”,便寻到姐姐、刘彻之母王太后:

  “马邑的事,王恢也是第一次干,情有可原,现在没有成功而将其诛杀,这不是等于为匈奴复仇吗?”

  王太后转述了田蚡之言,对此,武帝说道:

  “马邑这个事,一直是王恢在鼓捣,为此,朕在全国调动了几十万兵马;再说,即便你抓不到单于,你把他的粮草辎重抢一批回来,也可以安抚天下匹夫之心啊!现在,不杀他,我怎么向天下交待呢?”

  后来,武帝之言传到了王恢耳朵里,王恢深感绝望,也只好自杀了事了。

  那么王恢究竟冤不冤望,该不该死呢?

  事实上,王恢之死并不冤枉,而是“罪有应得”,或有如下诸端:

  首先,王恢不死,武帝确实是难以向天下交待。

揭秘汉武帝杀马邑之围将领王恢原因

  表面上看,马邑之战没有打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方没有为此而付出沉重代价,比如士兵的征集、粮草的转运等,你就必须要支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于要有人的牺牲。可是大家付出了那么多,你却没有打,你如何向天下交待呢?

  其次,王恢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留着可能是个祸害。

  马邑之战之所以不了了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泄密”,比如那些放牧人、雁门太尉,他们是如何得知汉军动向的?大约是这三十万汉军,就驻军在马邑与雁门之间这段“沃野”上,目标太大,想不被人发现都难。

  这就是你王恢的不是了,类似细节问题应该一开始就谋划到,比如如何应对突发情况?马邑周边人员如何安排……“兵者,诡道也!”缺乏精心的谋划,也是此次失败的主因之一。

  不过,话说回来,这里也有武帝的不是!从任命上看,王恢也仅仅是个“将屯将军”,他没有统领整个军团的实际能力。你要是全全委托王恢去稿,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王恢存在谋划上的问题,那他将来是有可能出大问题的。

  最后,不杀王恢,不足以维护对匈战争的严肃性。

  如果武帝不杀王恢,那么在以后的战事中,就会有人心存侥幸而不全力以赴,不拿武帝的诏命当回事,这个头是绝不能开的!须知道,自汉高帝平城之围(前200年)以来,这是70年来汉匈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事。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兴亡来说,其“严肃性”不言而喻。

揭秘汉武帝杀马邑之围将领王恢原因

  事实上,不仅对王恢,对后世的李陵、贰车将军李广利(此二人均被诛家),武帝都是这么处理的。所以说,王恢并不冤枉。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汉书》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