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不高?《史记》对霍去病寥寥数语,当时纸张还没有发明,西汉的简牍限于篇幅,书写困难,对霍去病写的有点少,并不是司马迁对霍去病评价不高。

能在《史记》留有一席之地的人物,绝对是风云人物,《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皇帝),下至汉武大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
《史记》司马迁写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写历史,以各朝代帝王为中心,以帝王的命运反应历史的曲折演进和发展,从历史角度品味人生,领悟历史的哲理。
当时霍去病只是大将军卫青手下一名校尉,论职务级别只是一个方面军司令员,属于战役级别,而《史记》只是把霍去病作为《史记》列传第五十一列传来写,和那些抗击匈奴众多将军一个出类拔萃者,这篇列传本身篇幅有限,况且还有众多将军,卫青,霍去病,公孙贺,苏建,赵信,张骞,李蔡,曹襄,韩说,郭昌,赵食其,旬彘,路博德,赵破奴。

霍去病只是一个战功特别突出的一个将军,所以限于篇幅写得不太长,并不代表评价不高。
其实对霍去病并不是评价不高,而是司马迁写得不够详细, 短短的一百多字,司马迁对霍去病评价很高。原文: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史记》是用古文文言文,司马迁惜墨如金,用不到二百字写了霍去病事迹,并且从汉武帝口里表达出来,一言九鼎对霍去病评价很高。

今天看来写二百字非常轻松,但在当时西汉二百字刻字简牍上,藏在西汉典籍里,也是一件大事。
司马迁修史是国家行为,本身这个《史记》有他编著,但是也有条条框框,也有编审,他写本纪第十二,孝武帝,写整个汉武大帝,汉武大帝所处在时代变革中,也才不到五千字,汉武帝时,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版图最大的封建大帝国。《史记》最主要的表达就是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教训,写《史记》是都是对重大历史人物,必有重大历史事件相吻合,坚持“原始考察”,然后“从盛看出衰败”,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经验。
司马迁对风云人物略写,而对悲剧人物详写,如列传第三十二《史记·淮阴侯》。列传第四十九《史记·李广》这是作者当时的指导思想所决定的。

司马迁和霍去病属于同时代的人,西汉王朝与匈奴是一场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战,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必定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考虑胜败的得失,
霍去病大胜,汉武帝亲自褒奖,而李陵一旦战败,皇帝以”失节”这样的称呼来侮辱李陵,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第一,李陵是孤军奋战,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第二,李陵已经尽力了,他是战败被俘;第三,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假设李陵真的以死明志,皇帝和朝中大臣也不会因此而得到什么。

司马迁在朝堂之上为李陵仗义执言,司马迁受了宫刑,而李陵的三族也全部被汉武帝夷灭。
皆要(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千百年来,我们站在在司马迁的角度,他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司马迁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妻子,女儿,朋友,还有司马家族,他虽然奋笔疾书,但是与匈奴大战,那些将领的事迹,与大汉王朝的国运相联系,也于司马迁家族有关系,虽然他不怕死,《报任安书》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的……

司马迁有妻儿老小,是匈奴作战的将领是一个写作禁区,无法客观公正的写作。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但是汉武大帝与匈奴作战,是作者写作禁区,所以对霍去病只有聊聊几句,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煞费苦心,一个作者都有时代局限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