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朱元璋害怕蓝玉什么)

  朱元璋为何要将大将军蓝玉,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他在怕什么?1389年的一个夜晚,蓝玉闯入蒙古王妃的大帐并强行占有了她,王妃羞愧难当,随即拔剑自刎!

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

  刚刚立下大功的蓝玉,就此开启了作死之路。

  作为洪武朝不可多得的名将,蓝玉西征、南征、北伐,不仅帮助朱元璋坐稳了江山、平定了外族叛乱,还沉重打击了元朝的有生力量,让元朝再无机会卷土重来,《明史》称赞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

  可这样一位功臣勋贵,为什么会落得一个剥皮实草、抄家灭族的下场呢?

  一、蓝玉之死

  1388年,一直在常遇春、徐达、李文忠、朱文正等猛将阴影下生活的蓝玉,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

  这一年,蓝玉奉命率领15万大军,进击北元,在到达捕鱼儿海( 今贝尔湖,不是贝加尔湖)这个地方时,大破元军主力,并俘获了元主的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秃、元妃及公主等120多人,官属三千,军士男女共7万余口,马牛驼羊15万只及众多皇室宝玺、符敕金牌等物。

  捕鱼儿海之战,蓝玉一战成名,朱元璋喜出望外,特意下旨,称赞蓝玉的功劳堪比汉代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

  好家伙,这二位可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将啊!

  此时的蓝玉战功赫赫、荣誉等身,人生已达顶峰。

  既是顶峰,再走下去,当然也是就是下坡路了。

  志得意满的蓝玉,从此开启了作死的模式。

  1、抢占民田、以权谋私

  为了敛财,蓝玉唆使手下不断侵占民田、甚至是公田,为此闹出了不少人命。御史接到状告,亲自带人前往蓝玉家问案,谁知竟被蓝玉拿刀棍赶了出来。

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

  朱元璋自小苦出身,父母、兄长都被逼而死,所以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大明律》就规定:凡是贪污60贯钱的官员,杀无赦。

  蓝玉此举,无疑是摸了朱元璋的逆鳞。

  2、蓄养门客

  春秋战国时,王公贵族为了争夺势力,蓄养门客司空见惯,可明朝天下已定,蓝玉却蓄养多位门客、义子,这在朱元璋眼里,就是想聚众造反、图谋不轨。

  即便蓝玉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既有了这样的事实,到了皇帝跟前,那便是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了。

  3、侮辱北元王妃

  蓝玉北征前,朱元璋千叮咛万嘱咐,交代蓝玉一定要善待北元的俘虏,特别是王室成员。

  朱元璋本想借此这个机会,好好树立一下自己宽厚仁慈的形象,谁知这点政治目的,竟被蓝玉搅合得稀碎。

  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后,俘获了120多名北元王室成员,结果一时没忍住,强行霸占了北元王妃,王妃羞愧难当,事后愤然自尽。

  在朱元璋看来,蓝玉这是公然不把自己的命令当回事啊! 于是,本该受封“梁国公”的蓝玉,被封为“凉国公”。

  朱元璋想借此警告蓝玉:你再不收敛点,就要凉凉了!

  可老朱的这番苦心,蓝玉到底辜负了。

  4、主动索要官职

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

  1392年,蓝玉西征得胜归来,朱元璋希望他能用心辅佐太子朱标,于是封蓝玉为太子太傅。

  《明史·官职志》记载: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其职至重……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可蓝玉竟然嫌官小不要,他的理由是不想屈居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之下。

  愤懑不平的蓝玉接连给朱元璋上奏,想让朝廷封他为太师,这可是明代文臣至高无上的荣耀啊!

  本就已经对蓝玉不满的朱元璋,此时对蓝玉的贪婪和得寸进尺,更是厌恶到了极致。

  5、僭越擅权

  这是朱元璋最为痛恨的行为,可蓝玉就是犯了。

  在皇帝眼中,军队是属于自己的,任何人不得染指。

  可蓝玉俨然已将其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仅擅自提拔跟自己亲近的官员,而且看谁不顺眼,直接贬斥。

  通过这一套“萝卜加大棒”的治理方法,蓝玉军中只知有大将,不知有皇帝。

  有一次,朱元璋召蓝玉前来问话,蓝玉来是来了,可身边跟了几名将士,朱元璋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很不高兴:怎么着,面圣还带着护卫队啊?

  老朱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然而,这些人竟岿然不动,这是要抗旨吗?!

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

  朱元璋脸色一沉,蓝玉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赶紧让人退下。

  从此,蓝玉在朱元璋心里又扎了一根刺。

  6、纵兵毁关

  蓝玉北伐归来,到达喜峰关时,已是深夜。

  按照大明律,此时任谁叩关,都不得随意打开关门。

  守城官兵严格照规矩行事,谁知竟惹恼了蓝玉。

  蓝玉自恃军功,竟胆大包天、下令攻破喜峰关,没过多久,明朝一座重要的关口要塞,就被自家将军武力拿下了!

  然而,这还不算完,感觉又打了一回胜仗的蓝玉,居然纵容将士在城内肆意掠夺,搞得百姓怨声载道、骂声连连。

  蓝玉人还没到京城,他的罪行和弹劾奏章已经雪片似地飘进了皇宫。

  1393年,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huán)密告蓝玉要谋反,朱元璋接到奏报,立即派锦衣卫将蓝玉逮捕下狱。

  按照惯例,蓝玉被捕之后,要过堂庭审、直到罪犯亲自认罪画押,才能量罪定刑。

  可,蓝玉的死更像是走过场。

  对栽在头上的谋反大罪,蓝玉自然是不认的,为了洗脱自己的罪名,蓝玉还指认了很多同僚、亲属出面作证,可惜,朱元璋根本就没听蓝玉的辩解,直接将这些人以蓝玉的同党处理了。

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

  逮捕入狱的第三天,蓝玉就被“剥皮实草”(人死后,将皮剥下,填入稻草,立于衙门口,以警示后代官员,切勿犯法)、抄家灭族。

  即便蓝玉手握免死铁券,依然救不了自己和家人的命。

  这样的惩罚对一位举世名将来说,不可谓不残酷。

  然而,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蓝玉死后,锦衣卫在他的家中搜出了大量信件,凡是信中提到的名字,全部抓起来审问,短短的八十多天,因蓝玉案被杀的人,多达15000多人。

  结案之后,朱元璋特意发行了一本《逆臣录》,将蓝玉的罪行公布天下。

  蓝玉这颗横空出世的将星,就这么陨落了。

  二、蓝玉为何被杀?

  从表面上看,朱元璋之所以杀蓝玉,是被逼的。

  因为蓝玉恶贯满盈、罪大恶极,他的每一条罪名,都足以让蓝玉死上一回。

  但从实际上看,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一个人的突然病逝。

  而这个人,就是皇太子朱标。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鉴于二人的这种甥舅关系,蓝玉自然效忠于太子一党,而且从他的作为来看,他对太子还算忠心。

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

  蓝玉曾提醒朱标,一定要提防燕王朱棣,这个人素有大志,不如趁早杀了他。

  可惜朱标认为蓝玉在挑拨兄弟关系,就没听他的。

  如果朱标能顺利继承帝位,说不定蓝玉还能留一条命。

  然而,1392年,年仅37岁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万分,他一方面痛惜爱子的离世,一方面担忧接下来皇位的继承。

  思来想去,朱元璋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立为下任储君,朱允炆的生母是吕氏,和蓝玉没半毛钱关系,一旦新帝即位,蓝玉会听他的吗?

  万一蓝玉造反,一向仁弱的朱允炆能抵挡得了吗?

  朱元璋是一个宁肯错杀一千,不可错过一个的人,于是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

  在我国古代,谋反,是所有罪名中最重的一项。

  朱元璋给功臣颁发的最高荣誉奖赏——免死铁券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谋逆不宥”,就是说这块免死铁券对别的罪过都可以赦免,但就是不赦谋逆罪。

  一旦扯上谋反,甭管再大的官,再多的免死铁券,都无济于事。

  三、蓝玉之死,造成了什么影响?

  蓝玉和很多功臣宿将一样,被朱元璋一一铲除了,虽然眼前的威胁没有了,但继任的朱允炆,却没有因此坐稳皇帝的位子。

  1、让朱元璋留下了滥杀功臣的形象

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

  提起“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明太祖朱元璋,他的残酷和动不动就株连灭族,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成了后世普遍同情的对象。

  2、朱棣兵锋所指,朱允炆基无大将可用

  朱元璋为孙子血腥铺路的后果就是:建文帝即位后,朝中几无人才可用。

  1399年7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南京城下,朱允炆号称拥有百万大军,却只能任用李景隆这样的无能之辈做统帅,若蓝玉还活着,说不定朱棣不敢造反,说不定事情也会有转机。

  3、大批武将被杀,巩固了统治

  蓝玉案牵连进去一万五千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忠于蓝玉的武将,这些人在战时是栋梁,在盛世却是动乱的隐患。

  《明史·蓝玉传》中就有句话:

  “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没了武将的威胁,朱元璋手里的皇权抓地更稳了,晚上睡觉也更踏实了。

  4、赢得了民心

  朱元璋杀了贪赃枉法的功臣,让百官胆寒,却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毕竟,比起中饱私囊、作威作福的功臣,老百姓更愿意拥护平定天下、保民安稳的明太祖朱元璋。

  世人都说朱元璋心狠手辣,对开国功臣尤其如此。

揭秘朱元璋杀蓝玉并灭九族原因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和经历吧。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从一无所有走上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对权力的渴求和控制,大概远在其他皇帝之上。

  他杀胡惟庸,是为了打击文官集团,废除宰相制度;他严查空印案、郭桓案是为了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他杀蓝玉是为了打击武将、为新皇铺路。

  总之,蓝玉之死,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谋反,而是朱元璋在内心里已经认定蓝玉会对未来的皇权产生威胁。

  蓝玉就像是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森天大树,即便功勋卓著,但因为挡了继任皇帝的道,所以不得不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