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

  赵括真的无能吗?为什么赵括这么好骗,45万大军空巢而出跳进白起包围圈?赵括的几十万大军,是怎么被“骗”进秦军包围圈的呢?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只能说:秦国一环扣一环的骗局,实在太厉害了。这个过程中,“骗子”之多,“骗局”之大,“赌本”之巨,都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长平第一阶段廉颇的表现:吃亏,但没上当

  前262年,秦攻韩。韩国哪里是大秦的对手,连战而败,被迫割让上党,并以此媾和。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暗中与赵国联系,表示愿将上党献给赵国,“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赵国在经过内部讨论后,决心接收上党,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并让廉颇率重兵进至长平,严阵以待秦军。

  秦国自然不可能善罢甘休,遂令王龁率军攻赵。

  秦军新破韩军,气势正盛。在前哨战中,秦军斥候斩杀赵军稗将,抢占空仓岭。

  抢占空仓岭失败后,廉颇调整方略,以大粮山、七佛山、韩王山构筑东壁垒,但同时在丹河以西构筑了西壁垒。

  廉颇的“三角防御体系”是“大师风范”。

  如果秦军不先控制西壁垒,绝不敢在后路有威胁的情况下进攻东壁垒,因此,必然只能集中力量攻破西壁垒。

  如此,赵军可以借着守西壁垒的时间,加紧东壁垒的工事构筑,稳固防线;而且,如果西壁垒能够成功守住,赵军仍有伺敌疲惫,发起反击的机会!

  后来的发展是:秦军连续取胜,最终攻取了西壁垒;而赵军也利用这个时间段加强了东面的防御,形成了以群山为底,丹河为屏障的防御体系。

  此时,秦军要进攻,不但要徒涉丹河,还要仰攻拥有坚固防御工事的群山,难度已经非常大了。

  可以说,廉颇在“抢先战”失败后,通过一系列调整,将遭遇战失败调整为仓促防御,又利用西壁垒的攻守调整为坚固工事防御,稳住了战线。

  很多朋友认为:廉颇在长平之战第一阶段的失误,使赵军陷入被动。

  其实不然。

  赵军在第一阶段最大的失利,是抢占空仓岭失败。

  抢占空仓岭,是“狭路相逢勇者”。主要拼的是双方将士的战斗力。

  曾经征服巴蜀,又千里破楚的秦军,其争山能力是胜过胡服骑射见长的赵军的。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在阙与之战中,赵奢利用秦军失误(麻痹大意,没有抢占阙与北山)而取胜,然而,这次,秦军没有失误,以最快的速度全力争山,赵军失利是正常的。

  空仓岭失守后,赵军在丹河以西已经失去地利,此后的一系列失利,算是廉颇为了稳固丹河以东防线争取时间而做的“且战且退”而已。

  可以说,廉颇在争山失败后,能够在持续激烈交战中站稳脚跟,其将略是突出的。

  总结廉颇的表现:吃了亏,但主要是因为力量不够。但没有上当受骗,所以吃的亏也不至于“破产”。

  那么,相持不下,对谁有利呢?

  在廉颇刚站稳脚跟的时候,形势对赵有利!

  “一骗”:外交战,使赵国陷入战略被动

  秦赵进入相持阶段后,各有担忧,也各有机会。

  对赵国而言,其经济不如秦国,长期耗下去,自然不利。

  然而,当时的外交条件,是有利于赵的。

  当时,赵国与魏、楚等国都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并在合纵抗秦上都有过多次成功合作。

  阙与之战时,魏国的公子咎驻兵安邑,使秦军有后顾之忧,这也是秦军交战不利后仓促撤军的原因之一。

  此后,秦国攻魏国的几。又是赵国派廉颇出兵击败秦军。

  赵孝成王初即位时,秦国趁机攻赵,赵国以长安君为人质向齐国求救,齐国出师救赵,秦军退兵。

  此外,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后,邯郸之战时,魏楚也出兵救赵,击败秦国。

  可以说,尽管当时其他诸侯的实力都已不如秦赵,但是,当秦赵都倾尽全力交战于长平时,其他诸侯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秦赵相持,各有担忧。

  相比之下,赵国虽然经济不如秦,但耗也能耗一阵子;而其他诸侯一旦助赵,那秦国可能真的只能仓促撤军了!

  所以,对赵国来说,外交战,是其争取主动的最佳机会!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赵相虞卿提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建议:可以不必让魏、楚真的出兵(这会让魏、楚有得罪秦国的顾虑),只需要派遣大臣携带珍宝去拜访他们,各国想要得到珍宝,一定会接待赵使。这样,就会让秦国产生三国合纵的顾虑和恐惧;此时,我们再和秦国讲和,一定能争取到主动权!

  然而,赵王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直接派遣使者去了秦国。

  结果,秦王和范睢大张旗鼓,热情招待赵国使者,并且告诉各国:秦赵很快就要讲和了!谁这个时候不知死活来和秦国作对,我回头就干你!

  此外,秦国还暗中将原属韩国的一些地方割让给了魏国,劝其不要出兵。

  如此,魏、楚各国都“严守中立”,原本有着良好外交条件的赵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由于外交上没有了指望,经济上出于劣势的赵国变成了耗不起的一方!

  “二骗”:换将

  媾和不成,拖下去也不利,廉颇赵王遂数次派人催促廉颇,要其出战。

  但是,廉颇仍然不“上当”。

  是不是廉颇没有“大局观”,不知道耗下去对赵国不利?

  不是的,完全就是因为廉颇不“上当”。

  外交战失利,确实使赵国丧失了主动权,然而···对面的秦军为啥还是总在“挑战”呢?

  因为,赵人耗不起,秦人也耗不起。

  秦国的经济比赵国好,经济上比赵国能耗,但是,外交上的事情风云变幻,夜长梦多,秦人也是吃不消的。

  对秦国来说,如果赵国真的耗不起了,在外交上做出重大让步(如长平之战后对楚魏“卑词厚礼”,并一度想割六城给齐国),那么,外交形势必又有大变,秦人也有“吃不了兜着走”的可能。

  所以,此时,对赵国来说,有两种可能的选择。

  1、继续进行外交战,通过加倍出让利益给诸侯,以实现与秦国的媾和。

  这么做,好处是可以结束这场耗不起的战役,坏处是要损失利益,而且,只能媾和,不能取胜,等于白白损失利益,算是“割肉离场”。

  2、和秦军干,主动发起攻势,靠自己击败对手。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如果赵王认为赵军有能力击败秦军,那么,显然第二种方式是更加靠谱的。

  而且,即便出击不能取胜,只要不被歼灭,再来通过“割肉离场”解决问题也来得及。

  因此,赵王多次要求廉颇出战,争取在战场上取胜。

  然而,对廉颇来说,前期的交战已经说明赵军打不过秦军,好不容易搭建了新的坚固防御体系,再出战肯定是不明智的选择,知道打不过还要去打,绝不是这样的名将会做的事情。(后来,白起不也是坚决拒绝担任攻邯郸将领吗?)

  前线的廉颇认为赵军打不过秦军,赵王却不这么认为。“赵王数以为让”,觉得不是赵军不行,而是廉颇这个指挥官不行!

  赵王有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赵奢击败秦军于阙与,廉颇击败秦军于几,这都是不遥远的事情,赵王凭什么认为赵军不行呢?

  既然问题不是赵军的战斗力不行,那问题就是现在的廉颇不行,那就可以考虑换将来解决问题呀!

  在赵王看来,廉颇不但表现不佳,而且拒绝执行出击的命令。显然,该换将了!

  然而,要找人替代廉颇,是很难下决心的。

  赵国,名将辈出。前有赵奢、廉颇,后有李牧,此外,乐毅、田单等“外来名将”也都曾效力赵国。

  然而,此时,赵王确实没有什么合适的选择。

  赵奢已经去世,李牧尚未冒出,已成名的“本土名将”也就是廉颇。

  “客将”中,乐毅已经去世,田单被赵人认为虽有奇谋却没有大兵团指挥经验(赵奢与田单曾作过著名的讨论,田单不但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而且,从根本上反对规模太大的用兵)。

  所以,对赵王来说,如果不用廉颇,确实没有已经成名,已经充分证明自己的名将可用了。

  所以,要换掉廉颇,赵王也就只能从缺乏独立指挥大战经验的“新秀”中选拔了。

  相比之下,赵括好歹是名将之子,跟着父亲耳濡目染(也很可能随父出征过),又有相当的军事理论基础,到底是有一些底子的。

  而且,赵括的父亲赵奢(可以被看成对赵括“言传身教”最多的“师父”),是赵国比较擅长进攻战的将领,阙与之战就是他杰作。

  因此,选择以赵括为将,似乎是比较合适的“新秀”将领。

  但是,如此决定性大战,上一个“新秀”,显然是很难下决心的。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此时,秦人来“帮”赵王下决心了。

  秦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指出秦人不惧怕廉颇,就怕赵括。

  这样的谣言,“顺水推舟”,“验证”了赵王的三个心理。

  1、不是赵军不行,而是廉颇“易与”。

  所以,赵军可以通过换将来改变战局。

  2、赵奢在阙与之战中的光辉胜利是赵人的骄傲。

  秦人“畏惧”赵奢,赵奢虽死,但如果其子赵括上来,既能振奋赵军军心,也能使秦人心理上畏惧。

  后人多惊讶“流言”的力量,其实,“流言”能发挥作用,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也就是说,赵王本来就不满意廉颇,本来就对赵括有所期待,只是犹豫不决,“流言”不过“帮助”赵王下决心换将罢了。

  换谁上不是重点,如前所说,赵国此时没有成名宿将可用了,但赶紧把廉颇换下去,让赵军从“乌龟壳”里攻出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一句话:即便没有所谓谣言,赵括,也是当时赵王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

  谣言,只是把握了赵王的心理,促使赵王“坚定”能够取胜的信心,果断换将而已!

  无论如何,赵王下定决心:上赵括!

  而且,从赵括上任的一刻起,他的选择就只有一个:攻出去!

  “三骗”:野牛换狮子

  赵括或许不知道,从他上任的一刻起,他受了一个致命的“骗”。

  赵括上任,立刻改变廉颇所定制度和策略,准备执行赵王意图,向秦军进攻。

  秦人也换将了。王齕下,白起上。

  换将,不只是谁厉害谁不厉害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每个将领有自己的风格。不同的将领,能够打出不同的仗来。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综观王齕的军事生涯,他的风格是“推”。

  在其军事生涯中,其作战一般都是攻城拔寨,“一路平推”,但很少打歼灭战,其最多的歼敌记录是“斩首六千”。

  在第一阶段与廉颇的交战中,他推得很猛,但歼敌不足,廉颇虽然节节败退,但稳住了阵脚。

  现在,赵国换将了,决心出击,你王齕再把人家“推”回去,继续相持,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白起上了。

  白起擅长的,是“歼”。

  此时的白起,已经是一位以“歼”闻名的“屠”者了。

  伊阙之战,歼敌二十四万;攻光狼城,斩首三万;华阳之战,先是斩首十三万,后又溺毙三万;泾阳之战,斩首五万!

  上白起,就是要打歼灭战!

  如果说王齕是“野牛”的话,那白起,就是一头狮子!

  秦军换上白起,而且,绝对保密,“有泄武安君为将者斩”!隐瞒了消息!

  赵括以为自己还是在和野牛打架,准备用角把人家“顶”走,却不知:对方是一头想把你吃掉的狮子!

  “四骗”:诈败诱敌

  赵括发起攻势后,秦军佯装败退!

  秦军的佯败,其目的就是“鼓励”赵军大举投入,并将其吸引到丹河以西,进入白起预设的战场。

  然而,“佯败”两个字,写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是很讲究的。

  赵括熟读兵书,自然知道在观察退却敌军时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秦军的旗鼓、车辙都要看起来很乱。

  同时,退却的秦军又不能真的乱了,否则会冲乱后面的军队,让丹河变成后来的“淝水”。

  总之,如此精密的“微操”,也只有白起这种真正的名将能够办到的。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经过精密的“微操”,使赵括认为胜利在望,遂率主力悉数跟进,试图一举取胜。

  在赵括看来,他的对手仍然是王齕这样的“野牛”,交战是“顶牛”,既然赵军把敌人往后顶了,自然要加大力量,把敌人彻底顶翻。

  然而,赵括哪里知道,他的对手是白起这样的“狮子”!

  “狮子”正耐心地展开早已经准备好的狩猎!

  “五骗”:“新型骗局”

  在赵军进入白起预设的区域后,白起开始了前无古人的操作!

  第一步:秦军开始展现“真正的实力”,坚守壁垒,使赵军无法再往前推进!

  庞大的赵军,是行进的人流,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时代,在“前车”速度放缓后,“人流”出现短暂的混乱是自然的事情。

  秦军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第二步:部署于壁垒两侧的2.5万以战车为主的奇兵,在赵军前进受阻后(引起短暂的队列混乱),迅速出动,从侧翼抄至赵军后方,断其归路,协同主力部队,开始围攻赵军主力。

  2.5万奇兵,如何从漫长的侧翼和后路合围如此庞大的赵军呢?

  这就是这场合围的关键“创意”了。

  长平之战前,通过长围久困,活活“困死”敌人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即便放眼整个战争史,通过长围久困,“困死”敌人的战例也不多。(大部分被包围的军队,都是像后来的廖耀湘集团一样迅速“崩溃式报销”。)

  所以,被“困死”这个风险,完全不在赵括的认知范围内。

  何况,对熟读兵法的赵括来说,他也是完全不担心会被合围的。

  “十则围之”,你这么点人,如何能围我呢?

  然而,熟悉战史的赵括首先感知到的危险,就是白起过去多次玩过的招数:侧翼突击!

  伊阙之战、华阳之战,白起都是在创造条件后,侧翼猛攻敌军,一举打乱敌军部署,歼灭敌人的。

  此时,2.5万以战车为主的奇兵出现在侧翼,赵括第一反应自然是:秦军试图以为战车的冲击力猛攻我侧翼,引发我混乱,从而一举歼灭我!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这一情况下,赵括调整部署的重点自然是稳住阵脚,避免侧翼崩溃!

  冷兵器时代的大兵团作战,绝大多数的军事灾难,都是从“乱”开始的,后来的各种什么水“为之不流”,都是“乱”的结果!

  所以,赵括这样的“保守”部署,是符合常理的。

  然而,赵括不知道的是,他遭遇的,是“新型骗局”。

  秦军奇兵没有立刻对赵军侧翼发动猛攻,而是以战车为屏障,构筑了野战工事,在赵军的侧翼和后方构筑了一条漫长的防线,封锁赵军。

  当然,只靠2.5万奇兵,是不可能封锁赵军的。

  这2.5万以战车为主的奇兵,只是“吓唬”赵军,“骗”赵军先调整为守势(既为自己争取时间,又为正面减轻压力),同时利用“骗出来”的时间抢占侧翼有利地形,构筑野战工事,并等待后续秦军的支持,以确保包围圈扎紧!

  随即,在赵军进攻部队被包围后,以5000骑兵为快速机动部队,迅速插入赵军壁垒之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其他赵军,并择机打击其后方基地,封锁其粮道。

  如此,赵军被分割包围,粮食运输线也被断绝,陷入困境!

  收网

  白起在围困赵军后,令轻装部队不断攻击赵军,试图引发赵军混乱,从而一举歼灭。

  如前所说,绝大多数的包围战,被围一方都是迅速崩溃的。即便指挥官是罗马的保卢斯或者国军的廖耀湘这样的名将。

  所以,应当认为:白起至少是争取过要迅速引发赵军全线崩溃,结束战役的。

  然而,赵括并不是草包,他迅速转入守势,筑垒自保,并在确保自保的情况下组织反击!

  以常理论,即便到这个时候,胜负依然有变数!

  此时,秦军、赵军,都很困难!

  后来,白起曾说“今秦虽破长平军,然秦卒死者过半”,也就是说,秦军为了维持这条包围线,是付出了惨重代价的。

  可以说,此时的白起,应当是“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包围线”,也已经是拼尽全力才能维持住包围圈的了!

  此时,如果赵国还有一支稍具规模的军队能够抵达长平战场(从后来的邯郸之战看,赵国虽然困难,但是是有能力抽出这样的军队的),整场战役都会出现极大的变化!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而从地缘上看,赵国确实有机会做到这一点!

  长平战场,距离赵国的邯郸、晋阳都不远,赵国救援是比较便利的。

  相比之下,长平战场,距离秦国的稳固基地关中、巴蜀都比较远,秦国只有河内不算是“远水”,但河内并不是秦国的“核心地区”,多次易手,秦国在此建立的统治并不稳固。

  此时,秦国这个战争机器的效率,使秦国克服了地缘的不利!

  秦昭王知赵军被围,亲自到河内,赐其民各升爵一等,将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发入伍,开赴长平战场!

  秦国援军抵达长平以北及以东的高地,阻断了赵国的援军及粮运!

  靠着效率,秦国再胜一筹,彻底粉碎了赵括,乃至赵国最后的希望!

  最后,断粮46天后,赵括孤注一掷,亲率精锐决死一搏,被秦军射死!

  无奈之下,饥饿疲惫的赵军全部投降!

  赵括不是草包,也没有那么好骗。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决定命运的决战,比拼的是双方的综合实力,以及双方整个领导层的能力!

  由于领导层在外交战、间谍战中的“被骗”,赵括是带着必须出击的最高指示上任的。

  一边是必须出击的赵括,一边是张开血盆大口,就等着你出击的白起,而且···你赵括还不知道对方是白起!

  交战中,赵括的部署,大多是符合当时一般的军事经验的,至少算是一板一眼,没有特别垃圾的地方。

  只是···白起在此战中各种“前无古人”的创意操作,确实堪称神奇,这样的军神级操作,赵括打不过其实不算特别冤。

  而且,即便如此,直到战役的最后阶段,以常理论,赵国依然有扳回的机会。

  只是···秦国惊人的动员效率,彻底埋葬了赵括的“常理”。

  赵括不是草包。

  长平之战,是赵国在综合国力、战略决策、外交战、间谍战、动员效率、军事指挥等各个方面全面失败的结果。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不要怕,这儿没有熟人,高低整两句吧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